物格的意思、物格的詳細解釋
物格的解釋
謂事理得到窮究。《禮記·大學》:“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朱熹 集注:“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 宋 儲泳 《祛疑說》:“大抵行持正6*法不過正心誠意而物格,本無心於奇怪之應,非如邪法之專於愚世駭俗、聳動見聞也。至於召雷而雷,禱雨而雨,此亦誠通物格之玅,自然而已,豈容以人僞參之哉!”
詞語分解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所歸)。 筆畫數:; 部首:牜; 筆順編號: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緻。 樹的長枝。 至,來:格于上下。 感通:格于皇天。 變革,糾正:格非。 某些語言中的語法範疇。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物格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物格”一詞的含義根據語境和來源不同,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哲學概念(傳統釋義)
源自《禮記·大學》中的核心命題“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 本義:指通過窮究事物原理達到認知的境界。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為“物理之極處無不到”,即徹底探究事物的本質規律。
- 認知過程:屬于儒家“格物緻知”理論的關鍵環節,強調先窮究事物(物格),才能獲得真知(知至)。
- 實踐應用:宋代理學家儲泳曾以“召雷禱雨”為例,說明物格是“誠通物格之妙”,即通過實踐驗證認知。
二、現代引申(特殊語境)
部分現代辭書将其解釋為成語,
- 基本含義:形容物品擺放整齊、有條不紊的狀态,延伸指行為或事物井然有序。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空間整理、行為規範等具象場景,如“書房物格,可見主人修養”。
辨析建議
- 優先判斷語境:古籍引用或哲學讨論中,應采用傳統釋義;日常描述物品管理時,可考慮現代引申義。
- 注意來源權威性:傳統釋義見于《禮記》、朱熹集注等經典文獻,現代引申義則多見于部分辭書,二者需區分使用。
如需進一步探讨儒家“格物緻知”思想體系,可參考《大學章句》或理學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物格的意思
物格是一個動詞,表示物體相撞或碰撞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這個詞來形容兩個物體之間的碰撞或撞擊。
拆分部首和筆畫
物格由「牜」和「㇐」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畫。
來源
物格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爾雅》一書中,它記載了古代漢字的用法和含義。
繁體
在繁體字中,物格的寫法為「物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物格的寫法略有差異。它由「乂」和「丐」兩個部首組成,構造類似于「覿」字。
例句
1. 兩輛汽車在彎道處物格了,造成了交通堵塞。
2. 籃球從籃筐上彈下來後,物格到地闆上發出了一聲巨響。
組詞
1. 物體:表示有形的實物。
2. 格外:表示超出正常情況,特别的意思。
近義詞
碰撞、撞擊、觸碰
反義詞
躲避、避開、錯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