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旅谒的意思、旅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旅谒的解釋

衆人一同谒見。《逸周書·大匡》“東隅之侯,鹹賜於王,王乃旅之” 晉 孔晁 注:“旅謁各使,陳其政事也。”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王公墓志銘》:“ 錢公 既相,用常法叙進,公亦用常禮旅謁而已,無所請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嶺南論囚》:“初 沉司馬 為吏部選人,每旅謁, 新鄭 從稠人中揖入火房與之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旅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衆人一同谒見,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員或貴族集體拜見上級或貴族的禮儀行為。例如《逸周書》中記載的諸侯朝見周王的情景,以及宋代葉適墓志銘中提到的“常禮旅谒”。

  2. 延伸解釋

    • 禮儀性質:古代官員出巡、上朝時,需按禮節集體拜見,以示恭敬。
    • 比喻用法:也可形容虛心向學或向長輩請教的态度,如“旅谒中山陵”中的緻敬行為。
  3. 字義拆解

    • 旅:此處取“共同”之意(如“旅進旅退”),而非現代“旅行”之義。
    • 谒:指正式拜見,如“谒見”“拜谒”。
  4. 古籍例證
    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官員集體谒見上級的場景,印證了該詞的實際應用。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逸周書》《野獲編》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旅谒是什麼意思

旅谒(lǚ yè)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有着多個意思。

在古代,旅谒指的是君主或高級官員外出巡視、考察或拜訪他國君主的行動,也被稱為訪謝(fǎng xiè)。這是一種外交禮儀,往往表示對他國的尊重和友好意願。

在現代漢語中,旅谒也可以指代個人外出旅行,尤其是指莊重隆重且帶有一定目的的旅行。這種旅行常常與感恩、拜訪、參觀學習、探訪親友等相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旅谒的第一個字“旅”含有日字旁,第二個字“谒”則由言字旁和月字旁組成。

“旅”的筆畫數為10畫,分别為:橫(1畫)、豎(1畫)、橫(1畫)、橫(1畫)、橫(1畫)、豎(1畫)、點(1畫)、橫(1畫)、豎(1畫)、丿(1畫)。

“谒”的筆畫數為13畫,分别為:言(7畫)、點(1畫)、橫(1畫)、橫(1畫)、豎(1畫)、豎(1畫)、豎(1畫)、豎(1畫)。

來源和繁體

旅谒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司城》:“公既聲命,以諸群臣将,曰:昔武王觀兵夏庭,作大臣,往谒大邑。”

旅谒的繁體字為“旅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旅谒的“旅”字有多種寫法,如“異、凉、旅”。而“谒”字的寫法則比較統一,一般為“谒”。當時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字義和用法基本相同。

例句

古代例句:國君外出旅谒他國,表示友好關系。

現代例句:我打算去旅谒一下名勝古迹,感受曆史的厚重。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旅行、谒見、谒問、拜谒、侍谒。

近義詞:訪問、拜訪、參觀、訪谒。

反義詞:停居、歸鄉、返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