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旅谒的意思、旅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旅谒的解釋

衆人一同谒見。《逸周書·大匡》“東隅之侯,鹹賜於王,王乃旅之” 晉 孔晁 注:“旅謁各使,陳其政事也。”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王公墓志銘》:“ 錢公 既相,用常法叙進,公亦用常禮旅謁而已,無所請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嶺南論囚》:“初 沉司馬 為吏部選人,每旅謁, 新鄭 從稠人中揖入火房與之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旅谒是漢語古語詞,指古代官員按禮制集體拜見君主或尊長的儀式性行為。其釋義與用法如下:

一、釋義與字源

  1. 字義分解

    • 旅:古義為“衆、共同”,《說文解字》釋為“軍之五百人為旅”,引申為集體行動㈠。
    • 谒:本義為“禀告、拜見”,《儀禮·士相見禮》注“谒,請見也”㈡。

      合稱“旅谒”,即衆人依禮共同拜見。

  2. 核心含義

    特指古代臣子集體朝見君王,或士人共同拜谒尊長的禮儀。《禮記·曾子問》載“諸侯旅見天子”,鄭玄注:“旅,衆也。謂諸侯集體朝觐。”㈢

二、文獻用例

  1. 禮儀場景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諸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觐,冬見曰遇”,此類集體朝見均屬“旅谒”範疇㈣。

    :宋代官制中,新科進士需“旅谒先聖先師”,即集體參拜孔廟㈤。

  2. 引申用法

    明清小說偶借指多人共同拜會,如《醒世恒言》中“衆舉子旅谒座師”,但此用法非主流㈥。

三、現代應用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禮儀文化論述,日常語言已罕用㈦。


來源說明

㈠ 許慎《說文解字》卷七㈡ 《儀禮注疏》卷四

㈢ 《禮記正義·曾子問》㈣ 《周禮注疏·春官宗伯》

㈤ 《宋史·選舉志一》㈥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五

㈦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網絡擴展解釋

“旅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衆人一同谒見,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員或貴族集體拜見上級或貴族的禮儀行為。例如《逸周書》中記載的諸侯朝見周王的情景,以及宋代葉適墓志銘中提到的“常禮旅谒”。

  2. 延伸解釋

    • 禮儀性質:古代官員出巡、上朝時,需按禮節集體拜見,以示恭敬。
    • 比喻用法:也可形容虛心向學或向長輩請教的态度,如“旅谒中山陵”中的緻敬行為。
  3. 字義拆解

    • 旅:此處取“共同”之意(如“旅進旅退”),而非現代“旅行”之義。
    • 谒:指正式拜見,如“谒見”“拜谒”。
  4. 古籍例證
    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官員集體谒見上級的場景,印證了該詞的實際應用。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逸周書》《野獲編》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寶龜搏擊稱說成位持統出上谠正彈丸黑志盜渠大司成鳭鹩彫篆飛殃走禍伏侍腐脅該驗竿頭直上挂車廣寒宮官體慣曾為旅偏憐客桂序寒品豪黠紅生紅裝淮海戲花炮花樣滑冰講拜江槎健實驚唬開話快心遂意流光瞬息留務六一兒童節理則梅兄民所奶婆拗項派司人枭三戶三命三松倒善衣沈鮑詩碑式墓壽頭碼子死交泰遠袒肩貪天添墳衺惡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