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monic;concordant;harmonious] 各組成部分協調地相互聯繫在一起的
亦作“ 諧龢 ”。1.調和;協調。《周禮·地官·調人》:“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晉 郭璞 《蜜蜂賦》:“百藥須之以諧龢, 扁鵲 得之而術良。” 唐 崔緻遠 《謝加太尉表》:“臣伏以大司馬之威權,百官所仰,上将軍之法令,十道皆遵,豈唯整戢五兵,實在諧和七政。”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隻是那樣慢慢的,含着微笑的一步一步,兩種皮鞋諧和着響聲往山上踱。”
(2).和諧;和順。 南朝 宋 謝惠連 《西陵遇風獻康樂》詩:“蕭條洲渚際,氣色少諧和。”《舊唐書·方伎傳·裴知古》:“金石諧和,當有吉慶之事。” 明 錢琦 《錢公良測語·治本》:“國之将興也,百官有司貌若違異,而心則同於盡職;國之将亡也,百官有司貌若諧和,而心則各為競進。”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九章:“大夥都思量 素芳 和 拴拴 不是諧和的夫妻。”
見“ 諧和 ”。
“諧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協調、平衡、不沖突”,強調不同元素之間的融洽關系。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總結來看,“諧和”既是一個描述協調狀态的形容詞,也是中華文化中關于秩序與平衡的核心概念。需注意其與“和諧”的細微差别:“和諧”更側重整體氛圍,而“諧和”常強調具體元素的配合。
《諧和》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事物之間和諧、協調的狀态。它表示事物内部各個成分或元素之間的平衡、一緻以及相互配合的狀态。
《諧和》一詞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讠(讠是言字旁)、王(王字旁)和口(口字旁)。它總共有12個筆畫。
《諧和》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它既可以用于形容物體的狀态,也可以用于描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在繁體字中,諧字的形狀為「諧」。
在古代漢字中,諧和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的寫法是「䝢」,由多個部首組成,包括言、丩、凵、立、口、冂、目、乄、耳、丬。
1. 這幅畫的色彩搭配非常諧和,給人一種甯靜的感覺。
2. 這個團隊的合作氛圍非常諧和,成員之間相互信任。
諧和可以與其他詞搭配形成不同的詞組:
1. 諧和共處:指不同個體或群體在相同的空間或時段内共同存在,和諧相處。
2. 諧和音樂:指音樂作品中各個聲音部分之間和諧、協調的關系。
3. 諧和發展:指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相互協調、平衡、和諧。
與諧和意思相近的詞有:協調、融洽、和諧、統一。
與諧和意思相反的詞有:不和諧、不協調、不和睦、不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