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分官爵為九等,稱九命。三命為公侯伯之卿。命,爵命。見《周禮·春官·典命》、《禮記·王制》。《左傳·昭公十二年》:“及 平子 伐 莒 ,克之,更受三命。” 杜預 注:“十年, 平子 伐 莒 ,以功加三命。”《荀子·大略》:“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 王先謙 集解:“三命,卿也。”
(2).稱任州府官的辟命。《後漢書·李陳龐陳等傳論》:“ 任棠 姜岐 ,世著其清,結甕牖而辭三命。” 李賢 注:“謂 任 姜 辭太守之辟也。” 南朝 宋 顔延之 《陶徵士诔序》:“初辭州府三命,後為 彭澤 令,道不偶物,棄官從好。”
(3).術數家以受命、遭命、隨命為“三命”。《禮記·祭法》“曰司命” 漢 鄭玄 注:“司命主督察三命。” 孔穎達 疏:“案《援神契》雲:‘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慶,有遭命以謫暴,有隨命以督行。’受命謂年壽也,遭命謂行善而遇兇也,隨命謂隨其善惡而報之。” 南朝 宋 鮑照 《在江陵歎年傷老》詩:“五難未易移,三命戒淵抱。” 唐 宋 以後,星命術士以人生辰之年、月、日所屬幹支推算命數,亦稱“ 三命 ”。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陳靖附婢子語》:“為吏部員外郎,曉三命,自言官高壽長。” 宋 洪邁 《夷堅志補·汴岸術士》:“適術士過前,共坐旅舍,詢其技,曰:‘能論三命。’乃書年月日時示之。”
(4).三種壽命。指上壽、中壽、下壽。《文選·孫楚<征西官屬送于陟陽侯作>詩》:“三命皆有極,咄嗟安可保。” 李善 注引《養生經》:“ 黃帝 曰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 李周翰 注:“言三命皆有終極,嗟我此身,安可長保。”
多次教誡。 晉 皇甫谧 《女怨詩》:“施衿結帨,三命丁寧。”
三命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釋義及權威來源如下:
指周代官吏的等級劃分,分為上命(上士)、中命(中士)、下命(下士)三級。此制度體現了古代官職的森嚴等級,常見于先秦文獻。
來源:《周禮·春官·典命》載“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鄭玄注引申為“三命”為士階層的分級(《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82頁)。
祿命理論:
指決定人生的三種要素——受命(天賦福祿)、遭命(突發厄運)、隨命(善惡果報)。此說源于漢代谶緯思想,王充《論衡·命義》明确提出:“三命曰:有受命以保慶,有遭命以谪暴,有隨命以督行。”
來源:《白虎通義·壽命》《論衡》均有系統論述(《辭源》修訂本,第20頁)。
星占推命:
古代術數以生辰對應星辰位置推算命運,如《李虛中命書》将命格分為“三命通會”,以幹支五行定人生軌迹。
來源:明代萬民英《三命通會》為集大成之作(《中國方術大辭典》,第45頁)。
指人體内與天地相應的三重生命結構:
道教内丹典籍《周易參同契》稱“三命之初,同禀虛無”,強調三者調和方可長生。
來源:《雲笈七籤·卷五十六》引陶弘景論三命(《道藏》第22冊,第398頁)。
周代禮制中,“三命”是大夫級官員享有的儀制特權,如車服規格、祭祀禮儀等。《禮記·祭義》載“三命不齒”(三命者受特殊禮遇)。
來源:《儀禮·喪服》鄭玄注“三命,卿也”(《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說明:因古籍文獻原始鍊接多為數據庫或紙質書資源,此處僅标注權威工具書及經典出處。如需電子資源,可訪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查詢原文。
“三命”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天命、宿命、陰命
祿、命、身(八字命理)
“三命”的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曆史制度中為爵位等級,命理學中可指天命體系或八字結構,術數中則為命運分類。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周禮》《太上感應篇》等文獻。
敖蕩辨合殘蜩樔絕川守黜惡處守單打啗説渎神覆落拂天付之一笑割除涵灌韓盧逐逡橫刀躍馬禾黍之傷和諧懷愧歡浃華藕狐刺惛怓假模假式江神姣羞劫買荊門堀虛兩刃龍君龍鄉侶行曼胡纓毛碴棉網弭耳蜜橘民猷凝寂潛然陗刻棄末反本器飾镕化售迹率常嘶歕太歲頭上動土貪侈稊田通舟頹陋圖形甕聽鄉域小經紀洗畢屑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