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人一同谒见。《逸周书·大匡》“东隅之侯,咸赐於王,王乃旅之” 晋 孔晁 注:“旅謁各使,陈其政事也。”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王公墓志铭》:“ 钱公 既相,用常法叙进,公亦用常礼旅謁而已,无所请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岭南论囚》:“初 沉司马 为吏部选人,每旅謁, 新郑 从稠人中揖入火房与之谈。”
“旅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指众人一同谒见,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员或贵族集体拜见上级或贵族的礼仪行为。例如《逸周书》中记载的诸侯朝见周王的情景,以及宋代叶适墓志铭中提到的“常礼旅谒”。
延伸解释
字义拆解
古籍例证
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记载官员集体谒见上级的场景,印证了该词的实际应用。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中的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逸周书》《野获编》等文献原文。
旅谒(lǚ yè)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有着多个意思。
在古代,旅谒指的是君主或高级官员外出巡视、考察或拜访他国君主的行动,也被称为訪謝(fǎng xiè)。这是一种外交礼仪,往往表示对他国的尊重和友好意愿。
在现代汉语中,旅谒也可以指代个人外出旅行,尤其是指庄重隆重且带有一定目的的旅行。这种旅行常常与感恩、拜访、参观学习、探访亲友等相关。
旅谒的第一个字“旅”含有日字旁,第二个字“谒”则由言字旁和月字旁组成。
“旅”的笔画数为10画,分别为:横(1画)、竖(1画)、横(1画)、横(1画)、横(1画)、竖(1画)、点(1画)、横(1画)、竖(1画)、丿(1画)。
“谒”的笔画数为13画,分别为:言(7画)、点(1画)、横(1画)、横(1画)、竖(1画)、竖(1画)、竖(1画)、竖(1画)。
旅谒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司城》:“公既声命,以诸群臣将,曰:昔武王观兵夏庭,作大臣,往谒大邑。”
旅谒的繁体字为“旅謁”。
在古代,旅谒的“旅”字有多种写法,如“異、凉、旅”。而“谒”字的写法则比较统一,一般为“谒”。当时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字义和用法基本相同。
古代例句:国君外出旅谒他国,表示友好关系。
现代例句:我打算去旅谒一下名胜古迹,感受历史的厚重。
组词:旅行、谒见、谒问、拜谒、侍谒。
近义词:访问、拜访、参观、访谒。
反义词:停居、归乡、返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