谠正的意思、谠正的詳細解釋
谠正的解釋
(1).正直。《北史·杜弼傳論》:“識學甄明,發言讜正。”《舊唐書·李固言傳》:“ 訓 注 誅, 文宗 思其讜正, 開成 元年四月,復召為平章事,判戶部事。”
(2).指正直的言論。《晉書·武帝紀》:“帝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納讜正,未嘗失色於人。”《舊唐書·裴度傳》:“夫人臣事君,唯忠與義,大則以訏謨排禍難,小則以讜正匡過失。”
詞語分解
- 谠的解釋 谠 (讜) ǎ 正直的(言論):谠議。谠論。谠言。谠辭。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正的解釋 正 è 不偏斜,與“歪”相對: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則的:正當(刵 )。正派。正楷。正規。正大光明。正言厲色。撥亂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義。正氣。 恰好:正好。正中(恘 )
網絡擴展解釋
“谠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形容詞義:指正直的品質或态度,常用于描述人的品格。
- 名詞義:指正直的言論,強調言論的公正與坦率。
二、引證與用法
- 古籍用例:
- 《北史·杜弼傳論》提到“發言讜正”,形容人言辭正直。
- 《舊唐書》中“文宗思其讜正”,指皇帝認可某人的正直品格。
- 《晉書·武帝紀》用“容納讜正”表示君主接納正直言論。
- 現代示例:
- 如“谠論”指正直的議論(如宋代《谠論集》),與“谠正”含義相通。
三、字源與關聯
- “谠”(dǎng)本義為正直,從“言”部,強調語言的正直性。
- 相關詞彙包括“谠直”(正直的人)、“谠言”(正直的言論)等。
四、總結
“谠正”既可形容人的正直品格,也可指代公正的言論,常見于曆史文獻,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學術或文學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北史》《舊唐書》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谠正(dǎng zhèng)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意思是指對事物進行正确的評判和判斷,糾正錯誤。下面是關于谠正的詳細解釋和例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谠正确的拆分部首是讠和正,它們分别代表“言辭”和“正确”。谠字共有14個筆畫。
來源:谠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意為通過談論和讨論來達到正确的認識和判斷。後來逐漸被用于修正不準确的觀點和行為。
繁體字:谠字的繁體形式為謙(qiān)。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谠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其舉凡治字、篇訟、審飾、試舉等各字書法之中皆用“讠”漢。可見古代人們對待谠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
例句:1. 他通過無私的谠正,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2. 這位導師用谠正的方式指導學生,讓他們學會自我反思。
組詞:谠言(dǎng yán,正确的言辭)、谠論(dǎng lùn,正确的讨論)
近義詞:糾正、更正、訂正
反義詞:誤導、歪曲、錯誤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有任何疑問,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