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em tablet] 名勝中刻詩的石碑
刻有詩作的石碑。 宋 劉安世 《論蔡确作詩譏讪事》五:“臣聞 确 昨移 南陽 ,既離 安陸 ,復遣親吏取去詩碑,洗滌刮劘,靡有存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二》:“石乃所鐫詩碑,遊人取以為臺,以供飲饌。其詩乃 張渙 、 沉思充 者;詩不甚佳,而 渙 字極遒活可愛。” 艾蕪 《地貌的青春》:“ 岚山 岸上樹林和櫻花叢下立有總理的詩碑。”
詩碑是刻有詩文的石碑或山石,多存在于名勝古迹或紀念場所,具有文化傳播與藝術保存的雙重價值。以下從定義、特點、應用場景及曆史典故等方面綜合解析:
詩碑是以天然石材(如石碑、山崖等)為載體,镌刻詩歌或詩作的物質形式。其内容涵蓋文人墨客的即興創作、曆史事件的記錄,或紀念性文字。例如周恩來在京都岚山所作《雨中岚山》的詩碑,既是文學創作也是中日友好的象征。
詩碑常成為文化争奪的焦點。如抗戰時期,日本曾企圖以仿刻手段盜取《楓橋夜泊》詩碑,後因故未果,側面印證其文化意義之深遠。
若需了解具體詩碑的完整内容或地理位置,可參考相關博物館、文化遺址或曆史文獻。
《詩碑》是指刻有詩歌的石碑或石碑上所刻的詩文。它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是古人表達思想感情、傳承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
《詩碑》一詞由3個漢字組成。其中,“詩”字由“讠”和“寺”兩個部首構成,總計3個筆畫;“碑”字由“石”和“卑”兩個部首構成,總計13個筆畫。
最早記載《詩碑》的文獻資料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朝的文人墨客經常為名山大川或重要事件題寫詩文,以記述曆史、歌頌風景或抒發個人情感。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詩歌被刻在石碑上,成為真正的“詩碑”。
《詩碑》的繁體字為「詩碑」。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詩碑》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詩碑」,字形更為簡練,曲線優美,與現代的書寫形式有所差異。
1. 這座古老的詩碑上刻滿了曆史的痕迹。
2. 明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名句「登鹳雀樓」被刻在了一塊詩碑上。
3. 這座詩碑成為了遊客們感受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1. 詩篇
2. 碑文
3. 詩歌
4. 古詩
5. 石碑
1. 頌碑
2. 贊碑
3. 頌文
4. 贊文
1. 白紙
2. 空地
3. 無字
4. 空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