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叩禮的意思、九叩禮的詳細解釋
九叩禮的解釋
連續三次一跪三叩首的禮節。 清 代最莊重的大禮,用于朝拜君王。《清史稿·聖祖紀》:“壬子,祭 禹陵 ,親製祭文,書名,行九叩禮,製頌刊石,書額曰:‘地平天成。’”亦省作“ 九叩 ”。 清 陳夢雷 《告都城隍文》:“僧舍孤栖,對高堂而灑淚;朝衣九叩,望北闕以銷魂。”
詞語分解
- 九的解釋 九 ǔ 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玖”代):九歸。 泛指多次或多數:九死一生。九霄雲外。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九叩禮是中國古代一種極為莊重的禮儀,常見于清代,主要用于表達對君王、神明或重大祭祀場合的至高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九叩禮指連續三次行“一跪三叩首”的禮節,即每次跪地後叩首三次,共完成三跪九叩。清代将其定為最高規格的禮儀,專用于朝拜皇帝或祭祀重要先祖。
-
文化内涵
“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極數,代表尊崇與圓滿。九次叩首不僅體現行禮者的虔誠,也暗含對受禮者至高地位的認可。
-
使用場景
- 皇家禮儀:如《清史稿》記載,康熙帝祭禹陵時曾親行九叩禮,并刻碑紀念。
- 祭祀活動:重大祭祀中,九叩禮用于表達對天地、先祖的敬畏。
-
與“三跪九叩”的關系
部分文獻将九叩禮與“三跪九叩”混用,但嚴格來說,後者更強調分三次完成叩首(如4-1-4次分布),多用于民間喪葬儀式,而九叩禮更規範統一。
-
現代意義
如今九叩禮已不常見,但在傳統文化複原或特定祭祀儀式中仍有保留,作為中華禮儀文化的象征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軌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清史稿》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叩禮
九叩禮,是一種古代的祭拜儀式。它來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恭敬的行為,表示對尊敬的對象的敬意和崇敬的心情。在儀式中,人們會進行九次的鞠躬動作,以表達他們的謙卑和敬畏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拆分部首,九叩禮的部首是“示”,根據筆畫,它的總筆畫數是14。
來源
九叩禮起源于古代的宗教儀式和禮節。在中國古代,人們常常會進行這種九次鞠躬的儀式來表達對神明、皇帝、長輩或其他值得尊敬敬禮的對象的崇敬之情。
繁體
九叩禮(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九叩禮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其寫法為「九叩禮」而非現代常見的「九叩禮」。
例句
他對長輩表示敬意,行九叩禮以示尊重。
組詞
九拜、九鞠躬、行禮、敬禮
近義詞
九拜、鞠躬禮、行禮
反義詞
不敬、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