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哀册”。文体的一种。封建时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于陵中。《后汉书·礼仪志下》:“太史令奉哀策立后。”《南史·后妃传下·梁武丁贵嫔》:“ 普通 七年十一月庚辰,﹝贵嬪﹞薨……詔吏部郎 张纘 为哀册文。” 唐 杨炯 《薛振行状》:“ 孝敬 崩,詔公为哀册。” 清 钱谦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赋挽词》之二:“南郊传累德,哀策属何人?”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上哀下曰誄,始 鲁庄公 ;下哀上曰哀策,始 汉 李尤 。”
哀策是古代用于哀悼帝王、贵族或重大仪式的文体形式,属哀祭文类。该词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其核心含义为"哀悼之策",即用文字记录对逝者的追思与颂德。
一、基本释义 哀策特指刻于竹简或书于绢帛的悼念性文书。《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文体名,用于帝王、贵族丧礼中陈述哀悼之情的策文"。其内容包含对逝者生平功绩的追述及表达臣民悲怆之情。
二、历史源流考据 据《文心雕龙·祝盟》记载,该文体形成于汉代,完善于魏晋。南朝时期,哀策的撰写须由翰林学士执笔,并举行焚策仪式。宋代《太平御览》收录多篇典范哀策,可见其在礼制中的重要地位。
三、文体特征
四、文化意义 哀策作为礼制文献载体,承载着古代谥法制度与祭祀文化双重内涵。现存最早的实物为洛阳出土的西晋司马攸哀策残简,其篆书笔法印证了《唐六典》记载的"策文必用古篆"制度。
(主要参考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昭明文选译注》、文物出版社《中国古代礼制研究》)
“哀策”一词在中文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根据的记载,这是古代用于葬礼的礼仪性韵文:
提出其作为成语的含义:
在古籍或历史文献中,通常指葬礼文体。若现代语境出现,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指代对象。该词属于生僻词汇,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
半子之谊薄装本誓标价兵伍冰玉勃澥吃栗多黮黕当家作主颠挤斗室蹲子方古忿世嫉俗拊背搤吭负信负兹高祖冠功首孤淡锅台厚实缓降混厕凯捷磕磕可哂寇乱狂蜂浪蝶旷原儡亡辽卓菱鉴楼台亭阁脔脍默听内镇宁肃前仆后踣棨镢情憀奇趣取解衢衖日夜馺遝少林寺升殿申约识却示唆天末凉风万民牌伞嵬然无出头五陵无妄之忧限界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