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氣量大,能容人。《莊子·田子方》:“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 廣陵王 某,孝友溫恭,慈仁忠厚,博厚以容物,寬明而愛人。”《三國演義》第八六回:“ 芝 曰:‘吾乃 蜀 中一儒生,特為 吳國 利害而來,乃設兵陳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 宋文帝 性仁厚恭儉,勤於為政,守法而不峻,容物而不弛。”《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已經寵了他,隻得容忍着點,并且叫人家聽見,隻道自己不能容物,因此一次兩次的隱忍,就把他慣的無法無天的了。”
(2).指廟貌衣物。《文選·顔延之<拜陵廟作>詩》:“皇心憑容物,民思被歌聲。” 李周翰 注:“ 文帝 憑視陵廟之容,見禦之物。”
“容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字面解釋
指能夠容納物品的器具或容器,由“容”(容納、包容)和“物”(物品)組成,強調物理上的承載功能。
引申含義
比喻人的心胸寬廣、氣量大,能夠包容他人或事物。例如《莊子·田子方》中提到“清而容物”,即形容人虛懷若谷的品質。
氣量寬宏,能容人
多用于形容人的品格,如唐代韓愈《順宗實錄》中稱贊廣陵王“博厚以容物,寬明而愛人”。
指廟貌或儀容衣物
這一用法較為少見,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文選·顔延之<拜陵廟作>詩》中“皇心憑容物”,指帝王視察陵廟時的儀容與陳設。
“容物”既可指具體容器,也可引申為包容的胸襟,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内涵與“寬容”“容納”相關,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等來源。
容物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能裝下、容納物品的器皿、容器或者容量。也可以用來指人的内心所能容納和承受的東西。容物是一個抽象的詞,比喻着擁有接納、寬容和包容的能力。
容物的部首是宀(寶蓋)和用(手)組成。宀表示屋頂,用表示手的動作。容物一共有10個筆畫。
容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毛詩·召南·容衍》中,可見于約公元前7世紀左右。容物的繁體字是對物。
在古代漢字中,容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容字的古字形為頓旁加頭。容物的字形源于象形字,古字形中的頭部既代表着物品,又代表着人的頭部,表達了容納物品和包容他人的含義。
1. 他的背包已經裝滿了各種容物。
2. 她廣闊的心胸能夠容納更多的容物。
容器、容積、容納、容忍、包容等
物件、器物、承受等
無容、排斥、拒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