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頭待诏的意思、篦頭待诏的詳細解釋
篦頭待诏的解釋
古代從事理發業的人。《水浒傳》第二八回:“﹝隻見夜來那個人﹞教 武松 洗了面;又取漱口水漱了口;又帶個篦頭待詔來,替 武松 篦了頭,綰個髻子,裹了巾幘。”
詞語分解
- 篦的解釋 篦 ì 一種齒比梳子密的梳頭用具,稱“篦子”。 以篦子梳:篦頭。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待诏的解釋 .等待诏命。《文選·揚雄<甘泉賦>序》:“ 孝成帝 時,客有薦 雄 文似 相如 者……召 雄 待詔 承明 之庭。” 張銑 注:“待詔,待天子命也。” 唐 王績 《晚年叙志示翟處士》詩:“明經思待詔,
網絡擴展解釋
“篦頭待诏”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字面含義(指古代職業)
釋義:指古代從事理發行業的人,尤其是負責梳理頭發、修剪須發的匠人。
來源與例證:
- 該詞最早見于《水浒傳》第二十八回,描述武松被篦頭待诏服務的情節。
- “篦頭”指用細密的梳子(篦子)梳理頭發,“待诏”原為古代對技藝工匠的尊稱(如“畫待诏”),後泛稱手藝人。
二、成語比喻義(引申含義)
釋義:形容官員虛有其表、隻等待上級指令而缺乏主動作為的狀态。
來源與用法:
- “篦頭”象征官員身份(古代官員佩戴特定頭飾),“待诏”指等待皇帝诏書。
- 該用法多用于批評官僚作風,例如諷刺官員形式主義或消極怠工。
綜合說明
- 本義與引申義并存:
- 作為職業名稱時,強調具體服務内容(理發);
- 作為成語時,借職業特點隱喻官僚問題。
- 現代使用場景:
- 字面義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讨論(如《水浒傳》相關研究);
- 比喻義常見于對官僚體系的批評或諷刺性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篦頭待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官員等待君主的任命或命令。下面是關于該成語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篦頭待诏》的部首是竹字旁和頁字旁,共17個筆畫。
來源:《篦頭待诏》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中,用于描述曹雪芹所著的這部巨著中的一個場景,意為官員們都去等待皇帝的任命。
繁體字:《箆頭待詔》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此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篦頭和待诏的意思。
例句:他得知自己被提拔為高級職位後,成為了《篦頭待诏》的一員。
組詞:篦頭、待诏、待聘、待命。
近義詞:等候君命、待命
反義詞:自由、放任、任意馳騁
希望上述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需要更多信息,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