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擾亂,攪亂。《左傳·成公十三年》:“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下》:“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此 匈奴 之衆易撓亂也。”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五折:“則為 屠岸賈 損害忠良,百般的撓亂朝綱。”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取士下》:“若為人嗾使,因而撓亂朝政者,如 東漢 牢修 告捕黨人之事,即應處斬。”
(2).煩亂。 明 李東陽 《與王守溪書》:“撓亂之懷,日益加甚。”
“撓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擾亂、攪亂
指通過幹擾、破壞等手段使事物陷入混亂狀态,常用于描述破壞秩序或平衡的行為。例如《左傳·成公十三年》中的“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即指破壞同盟關系。
煩亂
也可表示内心或情緒的紛擾不安。如明代李東陽《與王守溪書》提到“撓亂之懷,日益加甚”(),描述心境煩亂的狀态。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漢紀》等古籍原文(來源:、)。
撓亂是一個動詞,意指擾亂、打亂或破壞原本的秩序、狀态或安甯。它可以用來形容在某個系統、環境或組織中引起混亂、困擾或不和諧的行為或事件。
撓字由兩個部首組成,上面的部首是钅(金字旁),下面的部首是手。它總共由9個筆畫組成,每一個筆畫都有固定的順序和寫法。
撓字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在繁體中,撓字的寫法與簡體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撓字的寫法較為繁複。它的金字旁在古字形中更加明顯,手字部分的寫法稍有變化。古代撓字的寫法更接近于金屬與手的關聯。
1. 他的突然離開撓亂了我們的計劃。
2. 那場暴雨嚴重撓亂了交通狀況。
3. 該事件引起了社區居民的不安和對治安的擔憂。
打亂、擾亂、破壞、混亂、困擾
擾亂、破壞、混亂
整頓、恢複、安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