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鼓槌與鼓。比喻相應迅速。 宋 羅泌 《路史·後紀三·炎帝》:“教化興行,應如桴鼓。” 明 張居正 《葬地論》:“世言葬地能作人禍福,謂葬得吉壤,家必興隆,得惡地,家必衰替,若影響桴鼓之符應者,悉妄也。” 清 王韬 《上當路論時務書》:“人心之機器,速於影響;一國之鑪錘,捷於桴鼓。是在為上者善用之耳。”參見“ 桴鼓相應 ”。
(2).指戰鼓。《史記·田叔列傳》:“ 田仁 對曰:‘提桴鼓立軍門,使士大夫樂死戰鬭, 仁 不及 任安 。’” 唐 劉禹錫 《和樂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見懷長句》:“從容自使邊塵靜,談笑不聞桴鼓聲。” 明 徐複祚 《投梭記·閨叙》:“把笳聲桴鼓相呼喚,令羣丑抱頭竄。”
(3).指警鼓。用于報警告急。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三》:“由此桴鼓希鳴,世無偷盜。” 唐 崔日用 《餞唐永昌》詩:“ 洛陽 桴鼓今不鳴,朝野鹹推重太平。” 康有為 《公民自治篇》:“故即有循吏,至于桴鼓不鳴,龐吠無警,餘糧栖畝,訟獄少囚,則以為治效之至矣。”
(4).樂鼓的一種。《文獻通考·樂考九》:“桴鼓, 唐 燕樂有之,今太常鐃吹前部用之。”
“桴鼓”是一個中文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比喻和引申用法三個層面綜合解析,具體如下:
字面意義
比喻意義
軍事領域
治安用途
音樂與文學
中醫術語
以上解析綜合參考了古籍記載(如《路史》《史記》)及現代詞典釋義。若需進一步查閱古文用例,可查看相關古籍原文。
《桴鼓》這個詞可以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來解釋其意思, 它的部首是木,所以它屬于木部字;它的筆畫有9畫,比較複雜。
桴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樂器的一種,它是一種傳統的打擊樂器,通常由一個桴木和一個鼓組成。 樂手用手或者鼓槌來敲擊桴木和鼓面,發出有節奏的聲音。因此,桴鼓也可以用來形容鼓聲或者類似鼓聲的聲音。
在繁體字中,桴鼓的寫法是「櫪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桴鼓是可以分開寫的,比如桴可以單獨用來表示木柴, 鼓可以單獨用來表示鼓樂器。
以下是一些關于桴鼓的例句:
1. 他們用桴鼓的聲音熱烈歡迎客人的到來。
2. 孩子們手持小桴鼓,歡快地走過街頭。
桴鼓的組詞:
1. 桴歌: 指伴隨鼓聲的歌曲。
2. 鼓聲: 指鼓樂器的聲音。
桴鼓的近義詞:
1. 鼗鼓: 指古代木制打擊樂器。
2. 鑼鼓: 指由鑼和鼓組成的樂器合奏。
桴鼓的反義詞:
1. 安靜: 指沒有聲音或者沒有噪音。
2. 寂靜: 指無聲無息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