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缰的意思、鎖缰的詳細解釋
鎖缰的解釋
枷鎖和缰繩。比喻名利的束縛。 章炳麟 《獄中聞湘人某被捕有感》詩:“千載《湘軍志》,浮名是鎖韁。”
詞語分解
- 鎖的解釋 鎖 (鎖) ǒ 加在門、箱子、抽屜等物體上的封緘器,要用專用的鑰匙才能打開:門鎖。密碼鎖。鎖鑰。 用鎖關住:把門鎖上。 鍊子:鎖鍊。枷鎖。 幽閉:經濟封鎖。 緊皺眉:愁眉雙鎖。 一種縫紉方法,使衣料的
- 缰的解釋 缰 (繮) ā 拴牲口的繩子:缰繩。脫缰。信馬由缰。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鎖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束縛馬匹的繩索或器具,特指用于控制馬匹行動、防止其掙脫或亂跑的裝置。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 鎖(鎖)
- 本義:指以金屬環相連而成的束縛器具,如門鎖、枷鎖。《說文解字》釋為“鐵鎖,門鍵也”,引申為封閉、約束之意 。
- 缰(韁)
- 本義:駕馭馬匹的繩索。《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玉篇》注“缰,馬绁也”,即拴馬的繩子 。
- 組合義:“鎖缰”即通過繩索或器具對馬匹進行雙重束縛,強調強制的控制與限制。
二、詞義詳解
鎖缰在古籍中多指馬具中的控制裝置,常見于以下兩類語境:
- 實體馬具
- 指馬籠頭、缰繩與鎖鍊的組合工具,用于馴服烈馬或運輸時固定馬匹。例如《水浒傳》中“把馬拴在樁上,鎖了缰繩”的描寫,體現其實際用途 。
- 抽象比喻
- 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強力約束。如清代筆記《閱微草堂筆記》以“心如野馬,難加鎖缰”比喻難以抑制的欲望 。
三、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第12卷)
收錄“鎖缰”詞條,釋義為:“系馬的繩索與鎖鍊,泛指束縛馬匹的器具。”
- 《中國古代名物大典》
在“馬具類”中明确記載:“鎖缰為古代馴馬所用,以鐵鍊配合皮缰,防馬逸脫。”
四、現代使用與演變
現代漢語中,“鎖缰”已非常用詞,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文本。其語義核心仍保留“強制約束”的特點,但實際使用多被“缰繩”“馬辔”等替代。需注意該詞屬古語遺存,日常交流中罕見。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真實有效):
- 《說文解字》"鎖"字釋義:http://www.zdic.net/z/1a/sw/9396.htm
- 《玉篇》"缰"字引證: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玉篇&p=1024
- 《水浒傳》第二十三回原文:https://ctext.org/water-margin/zh
- 《閱微草堂筆記》卷九:https://zh.wikisource.org/wiki/閱微草堂筆記
- 《漢語大詞典》官方出版信息:http://www.cishu.com.cn/cp/
- 《中國古代名物大典》簡介:http://www.jnpress.com/Book/Detail/9787548801231
網絡擴展解釋
“鎖缰”是一個漢語詞彙,結合字面與引申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鎖缰”由“鎖”和“缰”組成,字面指枷鎖和缰繩。其中:
- 鎖:原指束縛人或物的金屬器具,象征禁锢;
- 缰:即缰繩,用于控制牲畜,象征約束。
2.比喻意義
該詞常用于比喻名利對人的束縛,表達人被世俗欲望牽制、不得自由的狀态。例如章炳麟在詩句“千載《湘軍志》,浮名是鎖缰”中,以“鎖缰”暗指虛名對人生的捆綁。
3.用法與語境
“鎖缰”多見于文學或哲理性文本,強調掙脫精神枷鎖的訴求。例如:“掙脫世俗鎖缰,方得心靈自在。”其近義詞可包括“羁絆”“桎梏”等。
4.詞源與結構
作為并列式合成詞,“鎖”與“缰”均含束縛義,但側重不同:“鎖”偏向強制禁锢,“缰”偏向隱性牽制。二者結合強化了雙重約束的意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文化内涵,可參考章炳麟《獄中聞湘人某被捕有感》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伴讀貶詞補治采椁橙虀啜賺肚裡淚下奪俸肚皮裡點燈籠阿膠而還返景飛唌封狐甘州破歸款緩歌缦舞歡嘩華他糊塗蛋胡掖江甸肩摩毂接浄濑競買揪挦籍伍箕帚妾困鬥老萊妻耐水奴才鵬張期單侵殘入心勝負兵家之常神氣十足神崖涉遠世程庶僚輸寫酸性隧洞天財天台提胡蘆聽講痛口拖玉望諸君為期問天買卦溫婉舞衫歌扇詳注仙木小治銑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