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玺的意思、傳國玺的詳細解釋
傳國玺的解釋
秦 以後皇帝世代相傳的印章。又稱 秦 玺, 唐 改稱傳國寶。相傳 秦始皇 得 藍田 玉, 雕 為印,上紐交五龍,正面刻 李斯 所寫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 秦 亡歸 漢 。後來封建王朝以玺有“受命于天”之文,争以得玺為符瑞。 秦 玺已亡,曆代多自刻制,文亦有同有異。《漢書·元後傳》:“初, 漢高祖 入 鹹陽 至 霸上 , 秦王 子嬰 降於 軹道 ,奉上 始皇 璽。及 高祖 誅 項籍 ,即天子位,因禦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 漢 傳國璽。”《晉書·元帝紀》:“﹝ 太興 元年﹞十二月, 劉聰 故将 王騰 、 馬忠 等誅 靳準 ,送傳國璽於 劉曜 。”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駐劄大臣原始》:“ 太宗 文皇帝 滿洲國 天聰 九年,得傳國璽於 元 小王子裔 察哈爾 林丹汗 。”參閱《後漢書·光武帝紀》與《徐璆傳》注、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傳國玺》、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楊桓傳國玺考之誤》。
詞語分解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 國玺的解釋 .即傳國玺。 秦 以後皇帝世代相傳的印章。《後漢書·徐璆傳》:“ 術 死軍破, 璆 得其盜國璽。”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二》:“蓋 秦 璽自 漢 以來,世世傳受,號稱國璽。”詳“傳國璽。”.
網絡擴展解釋
傳國玺是中國古代皇權的重要象征,特指秦始皇時期制作的玉玺,其核心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傳國玺是秦以後曆代皇帝傳承的印章,被視為王朝正統的象征。其核心特征包括:
- 形制:通常為藍田玉或和氏璧雕刻,方圓四寸,印紐為五龍交盤(或螭虎鈕)。
- 篆文:正面刻有李斯所寫八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采用蟲魚篆體,寓意天命所歸、國運長久。
二、曆史傳承
- 起源: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命李斯監制傳國玺,材料取自和氏璧(一說藍田玉),成為皇權神授的憑證。
- 漢朝:秦王子嬰獻玺于劉邦,成為漢朝正統信物,開啟“漢傳國玺”之名。
- 戰亂流轉:東漢末年至南北朝,玉玺曆經孫堅、袁術、西晉、前趙等政權争奪,甚至曾被抛入洞庭湖鎮浪。
- 隋唐時期:唐太宗從突厥贖回玉玺,重歸中原;唐朝滅亡後,玉玺逐漸失蹤。
三、政治與文化意義
- 正統象征:無玺者被稱為“白版皇帝”,合法性受質疑。例如,唐太宗曾因失玺另制新玺,後尋回方鞏固政權。
- 天命觀念:曆代帝王以得玺為“天命所歸”,如元順帝攜玺北遁,皇太極得玺後改國號為“清”。
- 後世争議:宋代起屢現赝品,乾隆帝指其多為僞造,認為“受命以德,不以玺”。
四、現狀與争議
傳國玺自元末後下落不明,現存記載多為推測。明清學者逐漸淡化其物理存在,轉而強調德政為治國根本。
(注:以上内容綜合自、3、5、6、9、10、11等高權威性來源,部分細節存在史籍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傳國玺》一詞的意思
該詞指的是一個古代的貴重物品,是一種象征國家統治和權力的玺印。在古代中國,玺印被認為是國家權力的象征之一,是統治者掌握權力的重要工具。
拆分部首和筆畫
《傳國玺》的拆分部首是“玉”。它由3個筆畫構成。
來源
《傳國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和文化。在古代,國家統治者會使用玺印來标識自己的身份和權力,以表明其對國家的全面掌控。
繁體
《傳國玺》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傳國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在不同,但《傳國玺》一詞的基本字形并未發生較大變化。
例句
- 國家元首接過傳國玺,象征着正式掌權。
- 《傳國玺》是一部講述古代王朝傳承的紀實性小說。
組詞
- 傳承國玺
- 接過國玺
- 玺印的傳承
近義詞
- 皇權之玺
- 帝玺
- 統治者的徽章
反義詞
- 失散之玺
- 國家權力的虛空
- 廢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