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戎貊的意思、戎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戎貊的解釋

戎和貊。貊,北狄的别稱。泛指西北少數民族。 晉 傅玄 《失題》詩之三:“一舉覆三軍,再舉殄戎貊。”參見“ 戎狄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戎貊”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戎”和“貊”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中國周邊的少數民族,帶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上的區分意味,有時也隱含貶義。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字義分解與來源

  1. 戎 (Róng):

    • 本義: 指兵器、武器。《說文解字》:“戎,兵也。” 引申為軍事、戰争。
    • 引申義/常用義: 在中國古代,特别是先秦至漢唐時期,“戎”常用來指代居住在中原王朝西方的非華夏民族,即“西戎”。這是華夏族(漢族前身)對西方異族的統稱,其具體所指的部族隨時代變化。
    • 來源依據: “戎”作為對西方民族的稱謂,在《詩經》、《左傳》、《史記》等早期典籍中頻繁出現。例如《詩經·小雅·出車》:“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許慎《說文解字》對“戎”的解釋奠定了其兵器與西方民族稱謂的雙重含義基礎。
  2. 貊 (Mò):

    • 本義/常用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貊”主要指代居住在中原王朝東北方的非華夏民族。其具體所指,一說與“貉”通,是東北地區古老民族(如後來的高句麗、夫餘等族的先民)的泛稱之一。
    • 地域指向: 與“戎”相對,“貊”主要指東北方向的異族。
    • 來源依據: “貊”作為東北方民族的稱謂,見于《詩經》、《論語》、《孟子》、《漢書》等。如《詩經·大雅·韓奕》:“王錫韓侯,其追其貊。”《論語·衛靈公》:“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之邦行矣。”《漢書·高帝紀》:“北貉、燕人來緻枭騎助漢。”顔師古注:“貉在東北方,三韓之屬皆貉類也。”

二、“戎貊”的合成含義與用法

  1. 泛指周邊異族: “戎貊”将代表西方異族的“戎”和代表東北方異族的“貊”組合在一起,泛指華夏(漢)族周邊所有的、文化習俗不同的少數民族或外族。其核心含義是“四夷”、“蠻夷”的同義詞,強調其非華夏屬性。
  2. 文化區分與貶義色彩: 這個詞帶有強烈的華夏中心主義色彩,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對周邊民族的看法。使用時往往隱含文化上的優越感和對異族風俗的輕視或貶低,認為其“未開化”或“野蠻”。
  3. 用法舉例:
    • 在文獻中常用來描述異族的風俗、地域或與中原王朝的關系。
    • 例如,形容某地偏遠落後,會說“戎貊之地”;形容某人性情粗野,會說“戎貊之性”。
    • 也用于指代來自這些地區的威脅或入侵者。

三、總結

“戎貊”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它由分别指代西方(戎)和東北方(貊)異族的單字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是泛指華夏族周邊的所有少數民族或外族。這個詞深刻體現了古代中原王朝“華夷之辨”的思想,在使用時通常帶有文化區分和一定的貶義色彩,用于描述異域、異族及其文化風俗。

主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戎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文獻例證

晉代傅玄在《失題》詩中寫道:“一舉覆三軍,再舉殄戎貊”,此處“戎貊”代指西北外族勢力,體現其軍事威脅性。

3.曆史背景

4.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分析,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其内涵。

如需進一步探讨相關曆史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權威古籍或考古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笨腳獸科讒豎朝庭吃家飯撤野矢楚柚大寳局彈絲品竹吊辭侗戲斷念隊形乏倦犯順飛必沖天憤厥篙人高體耕槃鬲塞公班衙乖愆挂孝果丞涵衍晦匿儉卑僭端棘地濬治口歹楞子流說冒大不韪面波羅猊糖槃桉缥被聘貢破膽寒心潛人才七老八十秦娥情見埶竭趨鄉儒戶森然上瘾剩有十行本濕肉伴幹柴殊土四近貼經團小組微察未由五夜香爐鹹擢笑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