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相問候。《九尾龜》第三五回:“隻説 章秋谷 猛然記起這個姓 方 的客人,同 秋谷 本來認識,家中也有二三十萬家財,自家本是個目不識丁的人,你就是叫他寫封平常通候的書信,他也寫不出來。” 清 魏源 《緻鄧顯鶴信》之三:“聞在 裕制軍 公祖幕中,特附一部,便中望為轉呈,未敢修書通候,恐涉冒昧耳。”
“通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權威資料進行解析:
互相問候
這是“通候”最常見的解釋,指人際間的禮節性問候。例如《九尾龜》第三五回提到“寫封平常通候的書信”,以及清魏源在書信中使用該詞表達未能及時緻信的歉意。
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通候”指“天氣變化通暢”,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需謹慎采納。
多見于明清小說及文人書信,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例如清代魏源在《緻鄧顯鶴信》中寫道“未敢修書通候”,體現其作為書面敬語的用途。
建議在理解古籍或曆史文獻時,将“通候”釋義為“互相問候”,并注意結合上下文确認具體語境。
通候(tōng hòu),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通(tōng)和候(hòu)。
通(tōng)是一個由土部和龍部組成的漢字,它的部首是辶(chuò),共有6個筆畫。在字形上,辶表示“行走”,而龍表示“音仰”。通的意思是通過某種方式與人或事物建立連接,使信息、思想傳遞或交流。
候(hòu)是一個由人部和九部組成的漢字,它的部首是亻(rén),共有10個筆畫。在字形上,亻代表“人”,九代表“集合”。候表示觀察、等待,以及根據所觀察到的情況做出相應的判斷或決定。
通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中有關于通候的記載。通候也是古人根據天文、氣候、動植物的變化,來推斷時令變化的方法。在古代,通候被廣泛運用于農業、養殖和氣象預測中。
通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通候」,與簡體字寫法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通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經典文獻《周易》中,通候的寫法為「通侯」,侯表示“君王、統治者”的意思,通侯指的是通過觀察和判斷天文變化來預測君王的吉兇福禍。
例句:
1. 他通候養殖業,根據天氣和動物行為調整飼養方式。
2. 這個專家擅長通候,能準确預測氣象變化。
通候的組詞:
1. 通情達理:能夠理解和溝通他人情感和想法。
2. 候選人:參加競選并有可能被選中的人。
3. 通訊:通過媒體傳遞或交流信息或思想。
通候的近義詞:
觀察、研判、推測。
通候的反義詞:
執拗、武斷、盲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