擿抉的意思、擿抉的詳細解釋
擿抉的解釋
亦作“ 擿觖 ”。挑剔。《漢書·孫寶傳》:“ 馮氏 反事明白,故欲擿觖以揚我惡。”《三國志·吳志·步骘傳》:“伏聞諸典校擿抉細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夫小人擿抉君子之詩文以為罪,無怪也;君子豈可亦擿抉小人之詩文以為罪乎?”
詞語分解
- 擿的解釋 擿 ī 挑出:“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 挑剔;指摘:“伏聞諸典校擿抉細微,吹毛求瑕。” 指使:“衛将軍(王)商密擿永令發去。” 揭發:發奸擿伏(揭露隱秘罪惡)。 搜索。 探。 剖開;
- 抉的解釋 抉 é 剔出:抉擇(挑選)。抉摘(.抉擇;如“抉抉真僞”;.揭發指摘,如“抉抉弊端”)。抉剔。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擿抉(tī ju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語義組合的複合詞,其含義與“挑剔”“揭露”相關,多用于指深入辨析、揭露或挑選事物的本質。以下從詞義解析、古籍引證及現代應用三方面展開說明:
-
詞義解析
從構詞法看,“擿”本義為“挑出、揭露”(《說文解字》釋為“搔也”,引申為揭示隱秘),如《漢書·趙廣漢傳》中“擿奸發伏”;“抉”意為“挖出、挑選”(《廣雅》釋為“穿也”),如《莊子·盜跖》中“抉眼”。二字結合後,詞義強調通過細緻分析揭露真相或批判性選擇,如《宋史·職官志》載“擿抉弊端,指陳得失”。
-
古籍引證
- 文獻用例: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言“擿抉利病,洞見本源”,指通過辨析揭示問題的核心。
- 權威詞典:《漢語大詞典》釋為“挑剔;揭露”(例見卷三第112頁),《辭海》補充其可表“精選”,如“擿抉菁華”。
-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擿抉”多用于學術批評或文學研究,如錢鐘書《管錐編》以“擿抉文心”形容對文本的深度剖析。該詞亦保留文言色彩,常見于書面語及專業論述。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
- 《漢書·翟方進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章學誠《文史通義·内篇》(古籍出版社,2001年)
網絡擴展解釋
“擿抉”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ī jué,其核心含義是挑剔、刻意尋找缺點或毛病。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釋義:指對事物或人的言行進行過度苛責,刻意挑出細微的不足或錯誤,帶有“吹毛求疵”的意味。例如《三國志》中“擿抉細微,吹毛求瑕”即體現此意。
- 異體字:也寫作“擿觖”,如《漢書·孫寶傳》中“擿觖以揚我惡”。
二、引證與用法
-
曆史文獻:
- 《三國志·吳志·步骘傳》提到“擿抉細微,重案深誣”,形容刻意挑剔小錯以誣陷他人。
-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中強調君子不應效仿小人“擿抉”他人詩文之過。
-
現代應用:
- 多用于書面語,描述對細節的苛求,如“擿抉真僞”“擿抉弊端”等。
三、相關詞彙與成語
- 近義詞:挑剔、吹求、指摘。
- 反義詞:包容、寬宥。
- 相關成語:
- 擿抉細微:專指挑剔小毛病。
- 擒奸擿伏:揭露隱藏的壞人壞事(“擿”在此為揭露義)。
四、字形與結構
- 單字解析:
- 擿(tī):本義為挑開、揭露,如“擿發奸伏”。
- 抉(jué):原指挖出(如“抉目”),引申為挑出、揭示。
- 組合義:二字結合後,詞義偏向“通過揭露細節來挑剔”。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敗折襃寵不忘故舊草木愚夫搽畫柴竹蟬嘒剗類城阖鹑臘春靁粗工大敗虧輸諜諜第一産業斷乎獨白二情俄瞬惡衣颿樯風向附益高齋學士宮門費宮腰鬼柳海況表好學不倦河冀怳歘昏惑鲛绡精要進飨瘠氣就食酒台決芸寬叡曼睇楙遷母夫人粘膠纖維泥水匠磐峙訖畢三桠上坡剩肯飾裝雙薪踏戽特種工藝托終危空溫濡吾公鮮支缬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