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鱸魚膾 ”。
“鲈魚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文化典故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搜索結果後的詳細解釋:
“鲈魚鲙”原指切細的鲈魚肉(“鲙”通“脍”,意為細切的魚肉),後衍生為思鄉辭官歸隱的典故。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見‘鲈魚脍’”,兩者為異形詞關系。
典故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
張季鷹(張翰)被任命為齊王東曹掾,在洛陽見秋風起,思念家鄉吳中的菰菜羹、鲈魚鲙,感歎:“人生貴在適意,何必為了功名滞留千裡之外?”隨即辭官歸鄉。不久齊王兵敗,時人皆贊其有先見之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典故在詩詞中的運用案例,可參考《世說新語》原文及唐宋詩詞相關注解。
《鲈魚鲙》是一個四字成語,意思是指人們為了讨好權貴,虛僞地奉承搖尾乞憐,用卑鄙手段牟取私利的行為。
《鲈魚鲙》的部首是魚(魚),總筆畫數為11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部書籍《水經注》。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有人養鲈魚,他對鲈魚非常溺愛,每天都給它提供最好的飼料,并且不時親自喂養。為了讨好他的主人,鲈魚故意表現得非常溫順。後來,主人帶着鲈魚參加了一個頒獎儀式,沒想到鲈魚卻咬了他一口,令他非常羞愧。後來,人們就用《鲈魚鲙》這個成語來形容搖尾乞憐、虛僞奉承。
《鲈魚鲙》的繁體字為「鱸魚鱠」。
在古代,這個成語寫作「鲈魚鬶」。
1. 他為了博得上司的歡心,經常對上司說些虛僞的好聽話,真是個典型的《鲈魚鲙》。
2. 這個人擅長打太極拳,但他總是故意摔跤來引起别人同情,真是個《鲈魚鲙》。
鲈魚、鲙鲨(拆分自《鲈魚鲙》,也有用于形容虛僞的人)。
苟且、奴顔婢膝、谄媚、阿谀。
正直、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