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缭繞糾結。《淮南子·本經訓》:“焜昱錯眩,照耀輝煌,偃蹇寥糾,曲成文章。”
“寥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liáo jiū
注音:ㄌㄧㄠˊ ㄐㄧㄡ
詞義:形容事物缭繞糾結的狀态,多指線條、紋路或結構複雜交纏。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本經訓》:
“焜昱錯眩,照耀輝煌,偃蹇寥糾,曲成文章。”
此處“寥糾”形容器物紋飾的繁複纏繞之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漢語詞彙的深層用法,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解析資料。
寥糾(liáo jiū)是一個成語,意為微小的瑕疵。形容事物的錯誤或缺陷非常微小,難以察覺。
寥糾的拆分部首是寸(cun)和纟(sī),寸表示與尺寸、長度相關,纟表示與纖維、線相關。根據《康熙字典》,寥的總筆畫數為10,糾的總筆畫數為8。
寥糾起源于《禮記·大學》:“君子尚筋骨,謹小慎微,寡過,寡過,不入于寥糾。”意為君子貴重視骨肉之間的關系,小心謹慎,少犯錯誤,即使犯了錯誤,也是微不足道的錯誤。
寥紤(liáo jiū)是寥糾的繁體字,拼音相同,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對于“寥糾”這個詞,以前的寫法中“纟”與“糸”的形狀相似,都是用來表示“縫線”的意思,因此,“糾”曾經被寫成“紤”。
他的文章幾乎沒有寥糾的錯誤。
寥若晨星、寥寥數語、慈烏反哺寥寥十幾名學生,寥寂無人。
微小的瑕疵、不重要的錯誤、細碎之過
重大錯誤、嚴重缺陷、緻命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