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内侍;小厮。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皇城使 劉承規 在 太祖 朝為黃門小底。”《遼史·蕭陶蘇斡傳》:“時 陶蘇斡 雖年幼,已如成人,補筆硯小底。”
(2).舊時平民、差役對官紳和仆人對主人輩的自稱。 清 倪鴻 《桐陰清話》卷一:“梅花低首開言道:‘小底梅花接老爺。’”參見“ 小的 ”。
(3). 五代 、 宋 時禁軍中少年軍士。《舊五代史·漢書·隱帝紀下》:“又誅﹝侍衛都指揮使﹞ 弘肇 弟小底軍都虞候 弘朗 。”《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三》:“充小底第一軍都指揮使。”《事物紀原·軍伍名額·小底》引《宋朝會要》:“ 至道 二年九月,帝閲試前所擇兵士驍騎試弓箭,中者六十人,以殿前小底為軍額。”
(4).人或物之小者。 宋 王銍 《默記》:“ 王介甫 家小底不如大底, 南陽 謝師宰 家大底不如小底。” 宋 楊萬裡 《垂虹亭觀打魚斫鲙》詩:“鱸魚小底最為佳,一白雙鰓是當家。”
“小底”是一個多義古語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仆役或内侍的稱呼
指舊時的小厮、仆役或宮廷内侍。例如宋代文獻記載“黃門小底”指宦官中的低級侍從。
謙稱或自稱
平民、差役對官紳或仆人對主人自稱,類似“小的”。如清代文獻中仆役稱“小底梅花接老爺”。
禁軍中的少年軍士
五代至宋代,禁軍中設有“小底軍”,成員多為少年。如《舊五代史》提及“小底軍都虞候”一職。
泛指幼小者或小物
可指年幼孩童或體積較小的事物。宋代王铚《默記》中以“小底”與“大底”對比,形容家族中不同輩分的子嗣。
現代網絡引申義(較少見)
極少數資料提到其在女同性戀文化中表示性愛關系中的受動者,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特定群體隱語。
注意:以上釋義均基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若需具體例句或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丁晉公談錄》《遼史》等古籍。
小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底部的一小部分、最底下的一點。
小底的部首是廣,總筆畫為8畫。
小底的字形源于古代文字,形象地代表了底部的一小部分。
在繁體字中,小底的寫法是「小底」。
在古代,小底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如「⺁」、「廠」等。但現代常用的寫法是「小底」。
1. 把底部鋪上一層小底,可以增加穩定性。
2. 這個杯子最多隻能裝小底的水。
小底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小底兒、小底座等。
小底的近義詞包括小口、小缺等。
小底的反義詞為大頂、大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