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頭畫角的意思、描頭畫角的詳細解釋
描頭畫角的解釋
刻意模仿。喻毫無新意。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 阮亭 之意,必欲其描頭畫角若 明 七子,而後謂之窺盛 唐 乎?”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金岱峰詩》:“ 秀水 金岱峯 教授 衍宗 ,詩沉著清老,無描頭畫角習氣。” 魯迅 《集外集拾遺·<靜靜的頓河>後記》:“然而風物既殊,人情複異,寫法又明朗簡潔,絕無舊文人描頭畫角,宛轉抑揚的惡習。”
詞語分解
- 描的解釋 描 á 依照原樣摹畫或重複地畫:描寫。描叙。描述。描紅。描畫。描狀。描摹。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畫角的解釋 古管樂器。傳自 西羌 。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 南朝 梁簡文帝 《折楊柳》詩:“城
專業解析
"描頭畫角"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刻意模仿外在形式而缺乏内在創造,強調機械照搬、拘泥于細節卻失去神韻或本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繪畫領域):原指繪畫時過分專注于勾勒物體的輪廓(頭)和刻畫細微的棱角(角),追求形似而忽略整體氣韻和意境的表達。這種畫法往往顯得呆闆、匠氣,缺乏藝術感染力。
- 引申義(普遍用法):泛指在文學創作、藝術表現、工作方法乃至為人處世中,隻知生硬地模仿表面的形式、規矩或細節,而不懂得抓住精髓、靈活變通或進行真正的創新。其結果往往是作品或行為顯得矯揉造作、缺乏生氣、流于形式主義。
二、用法與語境
- 批評創作僵化:常用于批評文藝作品(如文章、繪畫、設計)過于拘泥成法、模仿痕迹過重、缺乏原創性和生命力。例如:“他的文章雖辭藻華麗,但不過是描頭畫角,缺乏真情實感。”(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引申)
- 諷刺做事刻闆:也可用于形容做事過于講究形式、死守條條框框,不知變通,導緻效率低下或效果不佳。例如:“處理問題要抓住關鍵,不能隻在細枝末節上描頭畫角。”(據語言實際應用歸納)
- 感情色彩:具有明顯的貶義色彩,表達對機械模仿、形式主義、缺乏創造力的不滿和批評。
三、權威參考釋義
- 《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227頁):對“描頭畫角”的釋義明确指向刻意模拟,力求形似而忽略神韻,多用于貶義語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909頁):釋義強調其比喻義,指“刻意模仿,過分雕琢,顯得呆闆不自然”。
- 文學批評實例:錢鐘書在《談藝錄》(中華書局,1984年,第305頁)中曾用此語批評某些拟古詩文隻知摹仿古人腔調字句,未能得其精神。
“描頭畫角”生動地刻畫了一種隻重表面形式、忽略内在實質的創作或行為方式,其核心在于刻意模仿、拘泥細節、缺乏創造力和神韻。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有助于我們倡導在藝術創作和實際工作中追求神形兼備、勇于創新。
網絡擴展解釋
“描頭畫角”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iáo tóu huà jiǎo,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比喻刻意模仿他人,缺乏創新,含貶義。例如魯迅曾批評舊文人的寫作“絕無描頭畫角、宛轉抑揚的惡習”(《集外集拾遺》)。
2.出處與背景
源自清代袁枚《隨園詩話》:“阮亭之意,必欲其描頭畫角若明七子,而後謂之窺盛唐乎?”。此句諷刺當時文人機械模仿明代“前七子”的文風,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聯合式成語,多作謂語、定語。
- 近義詞:東施效颦、邯鄲學步。
- 反義詞:别出心裁、獨辟蹊徑。
- 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描寫細緻入微”,但這一用法較少見,可能與語境或誤讀有關。
4.示例擴展
- 創作中若一味描頭畫角,作品便失去靈魂。
- 當代藝術強調創新,反對描頭畫角的模仿。
該成語主要用于批評缺乏獨立性的模仿行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隨園詩話》及魯迅相關評述。
别人正在浏覽...
寶鋼采頭怆怳麤猛丹閣擋寒颠跛額定耳報神方額梵花返生煩性覆查剛蟲槁師河北省紅樓夥友家底澆洗警場炯戒舊疾開元錢老牛樂和良節鐐盎流響賂獻濾餅煤炭慕號目眩頭昏内庑鳥糞骈文菩薩蠻傾栗覃心欺上罔下沈屈適可市入帥座舒氣數數讨吃貼經體骸塗歌裡詠頽光脫卒畏恐武監枭除銷耗小計小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