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濕潤的泥土。《書·禹貢》:“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厥賦上下錯。” 宋 韓彥直 《橘錄·種治》:“柑橘宜斥鹵之地……凡圃之近塗泥者,實大而繁。” 明 劉基 《海甯應氏墓庵記》:“面山負山,厥土廣斥塗泥,民質以良。”
(2).謂滋潤泥土。 清 顧炎武 《酬歸戴王潘四子韭溪草堂聯句見懷二十韻》:“《式微》君莫賦,春雨正塗泥。”
(3).泥濘的路途。《漢書·陰興傳》:“ 興 每從出入,常操持小蓋,障翳風雨,躬履塗泥,率先出門。”
“塗泥”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濕潤的泥土
多指土壤濕潤、黏稠的狀态。例如《尚書·禹貢》提到“厥土惟塗泥”,描述古代揚州地區的土壤特性。宋代韓彥直在《橘錄》中也提到柑橘適合在“近塗泥”的土壤種植。
泥濘的路途
形容道路被雨水或泥土覆蓋後的難行狀态,如明代劉基在《海甯應氏墓庵記》中用“廣斥塗泥”描述地理環境。
滋潤泥土
指通過覆蓋泥土保持濕潤的行為,清代顧炎武的詩句曾以此比喻自然滋養。
作為成語使用時,“塗泥”可比喻人或事物被污染、玷污,例如因錯誤或丑聞導緻名聲受損,如“某物被塗上泥土而不再幹淨”。
“塗泥”的核心含義圍繞泥土的濕潤狀态及其引申的負面象征展開,具體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建議參考《尚書》《橘錄》等古籍原文(如、4、5、9)了解曆史用法,或結合成語語境理解比喻義。
塗泥是一個動詞短語,指的是用泥巴或粘土覆蓋或塗抹在物體上。
塗泥的部首是氵(水)和泥,塗的拆分部首是辶(辵)(走),泥的拆分部首是土。
塗的筆畫數為四畫,泥的筆畫數為八畫。
塗泥一詞源自于漢代,最早可見于《史記·滑稽列傳》。塗泥也常用于描述兒童玩耍、農民施肥或傳統建築裝修中的活動。
塗泥的繁體字為塗泥。
在古代,塗泥的泥字曾有不同的寫法。有一種寫法是“㣺”,另一種寫法是“尼泥”。這些寫法雖然已不再使用,但反映了塗泥這個詞的曆史傳承。
1. 小孩子們在河邊玩塗泥的遊戲。
2. 農民用塗泥的方法為農田增肥。
塗泥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多個意義相關的詞彙,例如:塗鴉、塗抹、塗料、泥土。
塗泥的近義詞包括塗抹、抹上、實施、塗、塗刷。
塗泥的反義詞是扒、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