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鱸鱼膾 ”。
“鲈鱼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文化典故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搜索结果后的详细解释:
“鲈鱼鲙”原指切细的鲈鱼肉(“鲙”通“脍”,意为细切的鱼肉),后衍生为思乡辞官归隐的典故。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见‘鲈鱼脍’”,两者为异形词关系。
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
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思念家乡吴中的菰菜羹、鲈鱼鲙,感叹:“人生贵在适意,何必为了功名滞留千里之外?”随即辞官归乡。不久齐王兵败,时人皆赞其有先见之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典故在诗词中的运用案例,可参考《世说新语》原文及唐宋诗词相关注解。
《鲈鱼鲙》是一个四字成语,意思是指人们为了讨好权贵,虚伪地奉承摇尾乞怜,用卑鄙手段牟取私利的行为。
《鲈鱼鲙》的部首是鱼(魚),总笔画数为11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部书籍《水经注》。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人养鲈鱼,他对鲈鱼非常溺爱,每天都给它提供最好的饲料,并且不时亲自喂养。为了讨好他的主人,鲈鱼故意表现得非常温顺。后来,主人带着鲈鱼参加了一个颁奖仪式,没想到鲈鱼却咬了他一口,令他非常羞愧。后来,人们就用《鲈鱼鲙》这个成语来形容摇尾乞怜、虚伪奉承。
《鲈鱼鲙》的繁体字为「鱸魚鱠」。
在古代,这个成语写作「鲈鱼鬶」。
1. 他为了博得上司的欢心,经常对上司说些虚伪的好听话,真是个典型的《鲈鱼鲙》。
2. 这个人擅长打太极拳,但他总是故意摔跤来引起别人同情,真是个《鲈鱼鲙》。
鲈鱼、鲙鲨(拆分自《鲈鱼鲙》,也有用于形容虚伪的人)。
苟且、奴颜婢膝、谄媚、阿谀。
正直、真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