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水和玉屑。语本《史记·孝武本纪》“承露僊人掌” 司马贞 索隐引《三辅故事》:“ 建章宫 承露盘高三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宋 尹焕 《霓裳中序第一·茉莉咏》词:“餐尽香风露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 元 萨都剌 《九华山石潭驿》诗:“仙掌九秋倾露屑,天河半夜碍星槎。”
“露屑”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词语,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解释:
指露水和玉屑的结合,源自《史记·孝武本纪》中“承露仙人掌”的典故。据《三辅故事》记载,汉武帝在建章宫建造高三十丈的铜制承露盘,仙人掌状的装置承接露水,与玉屑混合后饮用,以求长生()。
有少数文献(如)提出“露屑”作为成语,表示事物痕迹显露,并引《左传》“露屑之征”为例。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与“露”的引申义(显露)混淆,需谨慎参考()。
若用于文学创作,建议优先采用“露水与玉屑”的本义,呼应古典意象;若涉及成语,需进一步考证出处。
《露屑》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露出薄片状的东西或物质的小碎片。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一些微小的、零散的碎片或颗粒。
《露屑》的拆分部首是 ⺦ (月字底下的一撇),它是指月亮的形状。该词由6个笔画组成。
《露屑》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有几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北方方言,指代山上的冰屑。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西方的借词,指代食物或其他物质的碎屑。
《露屑》的繁体字为 「露屑」。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露屑》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古代有时用「彳」(旁步)代替「⺦」(月字底下的一撇)作为部首,但意思和发音都没有太大区别。
1. 他的头发上有一些白色的露屑。
2. 我们可以在土壤中看到微小的植物露屑。
3. 面包屑是一种常见的露屑。
1. 瓜屑(指西瓜或其他瓜类的果肉残渣)
2. 火屑(指火焰中的飞沫或燃烧物的碎片)
3. 碎屑(指破碎的物体的小块)
1. 屑(指碎片或剩余物)
2. 渣(指杂质或废弃物的残余)
3. 碎末(指破碎物体的细小颗粒)
完整、整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