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捶洗衣服時用的石頭。 唐 王建 《搗衣曲》:“月明庭中擣衣石,掩帷下堂來擣帛。”
(2). 陝西省 勉縣 舊 褒城縣 境有 女郎山 ,山下有大石,相傳為 東漢 張魯 女搗衣所用之石。又 荊州 秭歸縣 境古有 屈原 宅,亦有搗衣石。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沔水一》:“﹝ 褒城縣 女郎山 ﹞下有 女郎廟 及擣衣石,言 張魯 女也。”《太平禦覽》卷七六二引《荊州記》:“ 秭歸縣 有 屈原 宅, 女嬃 廟,擣衣石猶存。”
搗衣石,又稱“砧”或“捶布石”,是中國古代婦女捶搗衣物使其平整、柔軟或清潔時使用的一種石闆工具。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可從以下方面闡釋:
核心定義與功能
曆史與文化意象
形制與材質
搗衣石是中國古代洗衣勞作中不可或缺的實用石器,其名稱直指功能(搗衣之石)。在文化層面,它超越了實用器具的範疇,深深融入詩詞意象,成為承載思婦離愁、秋夜寂寥和家庭生活氣息的經典符號,是理解古代社會生活與文學情感表達的重要物證。
“搗衣石”是古代用于捶打、清洗衣物的工具,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實物用途
搗衣石是古代婦女捶打衣物時墊在底部的石闆,通常為長方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整堅硬。通過将衣物平鋪其上,用木棒(如杵)反複捶打,去除污垢并軟化布料。
字源解析
漢字“砧”(讀音:zhēn)本義即指搗衣石。篆文中,“砧”由“石”和“占”組成,“石”表示材質,“占”象征搗衣時的墊闆,後引申為捶打、切割等工具的墊具(如鐵砧、砧闆)。
曆史傳說
文學意象
唐詩中常以“搗衣石”寄托情感,如王建《搗衣曲》中“月明庭中搗衣石”描繪秋夜勞作場景;杜甫《搗衣》詩“秋至拭清砧”亦借搗衣石抒懷。
在成語中,“搗衣石”可比喻費力卻收效甚微的行為,例如“以搗衣石搗衣”形容方法不當導緻事倍功半。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曆史遺址細節,可參考古籍《水經注》或地方志文獻。
八區表音符號帛蘭船蔡锷滄渤持玩酬賀窗洞出調出竅叢戰疊躍丁當長鳴對空射擊兒女成行惡首蜂興高頂高燕光芒關坎鍋底錢海槎豪雨黑洋活門将家谏過教職員工揭載極論俱揔開天窗枯萍立鐀鄰并陵螺飗飗賣官販爵鳴火腦華鬧龍蹑塵入閤傷味折搶鸤鸠氏手技瘦缺水玻璃述録送情踏子天膜望其肩背往至宛蜒倭刀相風使帆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