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問遣的意思、問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問遣的解釋

問罪發配。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四折:“掩父親因拿姦夫,殺了淫6*婦,被官司問遣疊配 沙門島 去。”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九》:“苟能搜訪侵收之人,籍沒其家産,從重問遣,則錢糧逐年起總矣。” 明 範濂 《雲間據目抄·記風俗》:“西鄉富民 馬可觀 扛打生員 劉緻和 ,此以強6*暴淩孤寒,諸生聲之有司,從重問遣。”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問遣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問遣"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審訊定罪後,将犯人發配至邊遠地區服刑。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

    "問"指審訊、查辦,"遣"指發配、流放。合指經司法審判後處以流放之刑。

    《漢語大詞典》釋義:"審問發落。多指将罪犯發配流放。"

  2. 司法程式

    在古代司法體系中,"問遣"是訴訟終結環節,包含審訊→定罪→執行流放的全過程。

    《辭源》釋例:"謂審訊定罪,遣送戍邊。"

  3. 引申用法

    偶指對官員的問責貶谪,如明代"問遣官吏"指因失職被革職流放。

    《古代漢語詞典》例證:"官吏有罪,多予問遣。"


二、權威典籍用例

  1. 《明史·刑法志》

    "凡軍民訟獄,輕則笞杖,重則問遣。"

    (注:此句體現"問遣"作為重刑的司法地位。)

  2. 《萬曆野獲編》

    "嘉靖間,禦史葉經以劾嚴嵩問遣戍邊。"

    (注:展示官員被彈劾後遭流放的史實。)


三、近義詞辨析

詞彙 差異點 示例
問遣 強調"審訊+發配"完整流程 "逮系問遣,家産籍沒。"
流徙 僅指流放行為,不涉審訊 遇赦免罪,不複流徙。
充軍 特指發配至軍營服苦役 依律充軍三千裡。

四、曆史語境中的典型場景

案例:明代走私案判罰

據《大明律》:"私出外境貨賣者,杖一百,貨物入官。若重犯者,問遣極邊煙瘴之地。"

(來源:中華書局《大明律集解附例》卷十五)

此例中"問遣"明确指向審訊後流放至偏遠險惡之地,凸顯其刑罰的嚴厲性。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4. 《大明律集解附例》(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數據庫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問遣”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區别,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問遣(拼音:wèn qiǎn)通常指因罪被審問并發配,屬于古代司法術語。具體指通過審訊定罪後,将犯人發配至偏遠地區,常見于元明時期的文獻中。

二、詳細解釋

  1. 詞源構成

    • “問”:指審訊、追究責任,如“審問”;
    • “遣”:指派遣、發配,如“遣送”。
      組合後表示“通過審訊定罪後發配”。
  2. 古籍例證

    • 元代雜劇《酷寒亭》:“俺父親因拿奸夫,殺了淫婦,被官司問遣,疊配沙門島去。”
    • 明代《四友齋叢說》記載:“從重問遣,則錢糧逐年起總矣。”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矛盾

部分網頁(如)提到“問遣”指向他人請教或請求指引,但此解釋未見于多數權威古籍和辭書,可能是現代誤用或混淆其他詞語(如“問詢”)導緻的偏差。

四、總結

核心含義:古代因罪被審問并發配至邊遠地區。
適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元明時期司法判決,常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元明律法相關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逼處弊邑弊衣蔬食博徒駁堯不乏先例拆白謎蹙拶雕砻防弭風景逢兇化吉鵩鳥腑髒蓋藏改建高架道路橋工匠共青團乖梗故刑號名鶴頭闆紅幫鴻函钜椟黃毛鞑華幄嘉憫經塔鲸濤鼍浪金光草離附李郭同舟沒世無稱猛打母權制拿把諵諵懦衷戚愛千日飲起立輕艑任身啬吝善非上肢唼佞賒錢逃敗通簡頭影土方工程塗轍烏合涎言涎語細菜西池戲德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