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陶墟的意思、陶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陶墟的解釋

傳說中 舜 燒制陶器的地方。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泗水》:“《春秋》 昭公 七年, 謝息 納 季孫 之言,以 孟氏 成邑 與 晉 而遷于 桃 。 杜預 曰:‘ 魯國 卞縣 東南,有 桃虛 ,世謂之曰 陶墟 , 舜 所處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陶墟”的詞義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陶墟指傳說中舜帝燒制陶器的地點,屬于古代地名,用于描述與制陶相關的曆史遺址。該詞由“陶”(制陶工藝)和“墟”(廢棄的居所或遺址)組合而成,強調其作為手工業遺迹的性質。

  2. 文獻出處
    最早記載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泗水》,其中引用了杜預的注釋:“魯國卞縣東南,有桃虛,世謂之陶墟,舜所處也。”此處将陶墟與舜的制陶活動相關聯,并說明其地理位置。

  3. 地理位置考據
    根據古籍描述,陶墟位于春秋時期魯國卞縣(今山東泗水縣一帶)東南方向,後被民間傳為舜帝制陶的場所,可能與古代制陶業的發展中心有關。

  4. 文化象征意義
    舜帝作為上古賢君,其制陶傳說反映了早期手工業的興盛。陶墟因此被賦予文化象征意義,成為古代技藝傳承和文明起源的符號。

  5. 詞語結構解析

    • 陶:古音可讀作“táo”或“yáo”(如“臯陶”),此處指陶器制作工藝;
    • 墟:指廢棄的聚落或遺址,引申為曆史遺迹。

陶墟是一個融合曆史、地理與工藝文化的詞彙,需結合文獻考據與語義分析綜合理解。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水經注》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陶墟

陶墟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陶”字的拆分部首是“阜”,筆畫數為8;“墟”字的拆分部首是“土”,筆畫數為11。

“陶墟”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起初的意思是指陶器制作的地方。後來,這個詞也開始用來指代出土的古代陶器所在的地方,常常指古墓中出土的陶器。

在繁體字中,“陶墟”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沒有什麼特别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但“陶墟”一詞的寫法基本上沒有變動。這表明這個詞的使用時間相對較短。

以下是一個關于“陶墟”的例句:
1. 幾百年前的陶墟中發現了大量精美的陶器。

以下是一些與“陶墟”相關的組詞:
1. 陶器:指用黏土經過燒制而成的容器或器物。

以下是一些與“陶墟”相近的詞語:
1. 古墓:指埋葬古代人物的墳墓。

以下是“陶墟”的反義詞:
1. 陶藝:指制作陶器的藝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