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賢兄。 唐 無可 《送喻凫及第歸陽羨》詩:“宗中初及第,江上覲難兄。” 宋 張元幹 《滿庭芳·壽》詞:“比 渭 濱甲子, 尚父 難兄。”參見“ 難兄難弟 ”。
“難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需結合發音和來源綜合理解:
傳統讀音(nàn xiōng)
原指賢兄,即才德出衆的兄長,源自成語“難兄難弟”。該成語出自《世說新語》,形容兄弟二人品行相當,難分高下。例如宋代張元幹在詞中用“尚父難兄”贊頌賢能的兄長。
現代誤讀(nán xiōng)
部分現代用法将“難兄”讀作nán xiōng,解釋為“關系不好的兄弟或朋友”。這種用法可能源于對“難”字(困難、矛盾)的直譯,但并非傳統本義。
難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難”和“兄”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與人關系緊張,相處困難的兄弟。其拆分的部首分别是“隹”和“兄”,總共有10個筆畫。
難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在《封神演義》一書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送别封神榜的四位神将之一的烏龜精與孟公子發生了糾紛,結下了深仇大恨。烏龜精曾對孟公子說:“你我兄弟無緣,今日必定不共戴天。”自此以後,人們就用“難兄”這個詞來形容關系緊張的兄弟。
在繁體字中,難兄的寫法為「難兄」。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難兄的古字形是有所變化的。其中,“兄”的古字形是“兄”字下面有個“廠”字,形狀像一個人站在山坡上的樣子;“難”的古字形是一個“青”字下面有一個“凪”字。這種古字形的變化是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成今天所見的形态。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難兄這個詞來形容兄弟之間關系的緊張和困難。“他們兩兄弟一向難兄難弟,幾乎沒有共同的語言。”“雖然是親兄弟,但他們卻是徹頭徹尾的難兄。”
難兄并不常用于組詞中。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加上其他的詞語來組成相關的詞彙,例如“難兄難弟”、“難兄難弟情”等。
一個近義詞可以是“不和”的意思,反義詞則是“親密”或“友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