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otel]∶舊指招待賓客供應食宿的房舍
(2) [house]∶泛指房屋
(1).接待賓客住宿之所。《周禮·夏官·懷方氏》:“治其委積、館舍、飲食。” 元 郝經 《渾源劉先生哀辭》序:“歲庚子, 經 甫踰童,獲拜先生於館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蓮花公主》:“與生交拜成禮,已而送歸館舍。”
(2).房舍。《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君卒然捐館舍,君雖恨於臣,亦無可奈何。”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上:“又於南山之外為小山,橫亘二裡,曰 芙蓉城 ,窮極巧妙,而 景龍江 外,則諸館舍尤精。”
(3).指官署。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館舍,外之有出洋學習之生徒,行之數十年,而國家不獲人才之用,蓋有由也。”
“館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指供人居住或進行公共活動的建築,既包含接待賓客的場所,也泛指一般房屋。由“館”(公共場所如客棧、學校)和“舍”(居住房屋)組合而成,強調建築的功能性。
接待賓客的場所
古代多指客棧、旅店等提供食宿的房舍,如《周禮》提到“治其委積、館舍、飲食”,說明其作為官方接待設施的功能。
泛指房屋建築
廣義上可指代所有類型的屋舍,如《後漢書》中“館舍布于州郡”描述房屋廣泛分布的狀态。
官署或公共機構
部分文獻中特指官府建築或公共設施,如學校、圖書館等。
“館舍”一詞兼具具體功能與泛指屬性,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向。其核心始終圍繞“建築空間”展開,體現漢語詞彙的豐富層次性。
館舍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于指代建築物、房屋。它可以表示特定用途的建築,如圖書館、藝術館、博物館等,也可以泛指房屋或建築物。
館(guǎn)字的部首為阝,總共包含9個筆畫。
舍(shè)字的部首為舌,總共包含8個筆畫。
館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說文解字》中,館字的解釋是“門庑也”,即大門旁的小屋子。而舍字解釋為“宿止也”,即居住、落腳的地方。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代的館舍。
在繁體中,館字和舍字的形狀與簡體稍微有些不同。館字的繁體為館,舍字的繁體為捨。
根據古代文獻和銘石記載的文字形态,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館舍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如下:
館:貫、灌
舍:捨、舎
1. 這座圖書館是城市的文化館舍。
2. 讓我們去那座古老的廟宇館舍參觀一番。
3. 她把一個小區的空地改造成了一個美麗的花園館舍。
- 博物館:博物學的展示和研究機構。
- 圖書館:收藏和借閱書籍的場所。
- 茶館:供人們休息、聚會、品茶的場所。
- 藝術館:展示和保存藝術品的場所。
- 房屋:泛指住所或建築物的總稱。
- 建築:用于指代建造的房屋或其他結構。
- 曠野:指廣闊無垠的荒地或草原。
- 房間:指房屋内部劃分的獨立空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