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
(2) [fallen flowers (petals)]∶落紅;落花
落英缤紛。——晉· 陶潛《桃花源記》
(3) [early blossoms]∶初開的花
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
落花。《楚辭·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按,一說為初生之花。 遊國恩 纂義引 孫奕 曰:“宮室始成而祭則曰落成。故菊英始生亦曰落英。” 晉 潘嶽 《皇女诔》:“落英彫矣,從風飃颺。” 元 郝經 《瓊花賦》:“天風收其落英,不委地而飄揚。” 冰心 《櫻花贊》:“春陽暴暖,櫻花就漫山遍野的開了起來。一陣風雨……漫山遍地又是一片落英。”
“落英”是漢語中兼具文學意境與學術讨論價值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凋落之花 《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均收錄此義項,指代從枝頭飄落的花瓣。陶淵明《桃花源記》“芳草鮮美,落英缤紛”的經典描寫,奠定了該詞在文學語境中的主流用法。宋代詞人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意象表達,進一步強化了“落英”承載的時光流逝、盛景不再的文學意蘊。
二、初綻之花 這一解釋源自《說文解字》對“英”的訓诂:“草榮而不實者”,清代段玉裁注疏引申為“花始開也”。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争議性解讀,引發曆代學者關于“落”字是否含“始”義的考辨。近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提出:“落”确有‘開始’的古義殘留,但此用法在魏晉後逐漸消亡。”
雙重釋義的形成源于漢語詞彙的曆時演變,南朝《玉篇》已明确标注兩種義項并存的狀況。現代語境中,“落英”多取第一義項,但在古典文學鑒賞時仍需結合具體文本語境辨析。
“落英”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落花
指凋謝飄落的花瓣,常用于描繪花瓣紛飛的場景。例如:
初開的花
這一解釋源自《楚辭·離騷》的争議性解讀:“夕餐秋菊之落英”。有學者認為“落”在此處通“始”,即“初生的花”,因食用殘花不合常理。但此釋義現代較少使用,多用于古籍讨論。
補充說明:
白屋之士辯道跸路拆短敞麗成連道答靛花釣罩蝶拍迩言風禾盡起紛亂改居高大上各取所長革職功薄蟬翼衡栿皇雅兼統奸詐姣妙孑黎鯨鏗禁號诘屈劇豕來扇館老夥計連枉六聯漏箭镂渠洛妃濛瀎門人牛米逆違杷杆船譜子千千萬萬窮塗驅擄儒肆賞觌閃閃藏藏神吹攝僷食柏俟命素肌台仆滔涸通迵推誠布公頹疊微旨五雲鄉舷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