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漏壺的部件。上刻時辰度數,隨水浮沉以計時。 宋 陸遊 《晨起》詩:“夜潤熏籠煖,燈殘漏箭長。” 元 薩都剌 《雲山圖》詩:“城頭漏箭催更鼓,将軍燕寝元戎府。” 清 納蘭性德 《菩薩蠻·早春》詞:“曉寒瘦著西南月,丁丁漏箭餘香咽。”
(2).借指光陰。 清 陳維崧 《繞佛閣·初冬同友小憩中隱禅院》詞:“歎急景浮生,虛負漏箭。”
“漏箭”是古代計時工具漏壺的組成部分,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漏箭是漏壺中帶有刻度的浮标,通常由竹或木制成,表面刻有代表時辰的标記。隨着壺内水位變化,漏箭會上下浮動,人們通過觀察箭杆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例如宋代陸遊在《晨起》中寫道“燈殘漏箭長”,直接描述了其計時功能。
由于漏箭隨水流緩緩移動的特性,古人常将其作為時間流逝的意象。元代薩都剌《雲山圖》中“城頭漏箭催更鼓”、柳永詞中“漏箭移,稍覺輕寒”等詩句,均借漏箭暗喻光陰推移。
在詩詞中,漏箭常與“更鼓”“燈殘”“曉寒”等意象組合出現,營造出深夜或拂曉時分的寂寥氛圍。如納蘭性德《菩薩蠻》中“丁丁漏箭餘香咽”,将計時器的細微聲響與情感表達相融合。
(可通過查字典網或《笠翁對韻》相關注釋獲取更多典故細節)
漏箭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射箭時箭矢未能擊中目标而偏離了目标。
漏箭的部首是⺈,由“又”和“灬”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5。
漏箭是古代文人常用的詞語,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漏箭象征着堅持不懈的努力,但卻未能達到預期目标,引申意味着一些無法取得成功的努力。
漏箭的繁體字為漏矢,由“夂”和“矢”組成。
在古代,漏箭的另一種字形寫法為箓箭。箓指的是箭支,用以射擊。這種寫法強調箭支與目标的脫離,也體現出箭矢偏離目标的含義。
1. 三輪射箭,隻有一箭中靶,其他兩支全部漏箭。
2. 他明明很用心,可惜最後漏了箭,沒有通過這次考試。
漏網之魚、漏洞、漏水、漏風等。
脫靶、偏離、失誤。
命中、準确、成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