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宋 儒 程颢 、 程頤 的學說。因其是 洛陽 人,故名。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 淳熙 中尚 蘇 氏文多宏放, 紹熙 尚 程 氏曰洛學。” 元 袁桷 《過揚州憶昔》詩之三:“高視 漢 庭無出右,清談洛學竟成真。”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宋儒議論之偏》:“ 朱文公 意尊洛學,故於 蘇 氏門人,有意貶抑,此門戶之見,非是非之公也。”
洛學是北宋時期以程颢、程頤兄弟為核心的儒家學派,因二程長期在洛陽講學而得名,屬于宋代理學的重要分支。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思想
洛學以“理”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強調“性即理”“存天理滅人欲”。其學說雖帶有唯心色彩,但包含辯證思維,如二程提出“萬物莫不有對”的矛盾觀。
曆史地位
洛學與朱熹的閩學結合後形成程朱理學,成為宋明理學的主流,影響元、明、清三代思想體系。南宋時因宋高宗推崇,洛學一度成為顯學。
傳承與發展
洛學經曆了鼎盛期(北宋)、衰落期(南宋初期)、中興期(南宋中後期)、叛逆期(明末)和複興期(清初)。二程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推動理學傳播。
名稱争議
部分文獻将“洛學”廣義解釋為古代洛陽地區的學術傳統(如),但主流定義仍以二程學說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洛學與同時期關學、濂學的互動關系,可參考、4等來源。
《洛學》是指研究、探讨洛陽文化、曆史、地理等相關内容的學問。洛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擁有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因此洛學也成為了對洛陽地區文化進行研究的專門學科。
《洛學》裡的字“洛”是由“氵”(三點水)和“各”組成,共五筆;字“學”由“子”和“學”組成,共八筆。
《洛學》這個詞最早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原道》,意思是洛陽的學問,後來演變成研究洛陽文化的學問。在繁體字中,“洛學”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洛學》也有不同的漢字寫法。比如在《顧炎武全書》中,将“洛學”寫作“洛學”;在《古刊四大家叢書》中,将“學”字寫作“學”,整個詞寫作“洛學”。
1. 他專注于研究洛學多年,成為了洛陽文化的權威。
2. 他的學術論文邀請了專家學者對洛學方面的觀點進行評論。
1. 洛學家:專門研究洛學的學者。
2. 洛學研究:對洛學内容進行研究和探讨的學科。
3. 洛學成果:研究洛學所取得的成果和成就。
近義詞:洛陽文化研究、洛陽學
反義詞:其他地方文化研究、非洛陽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