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襞箋的意思、襞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襞箋的解釋

折紙作書。語出《南史·陳紀下·後主》:“﹝ 後主 ﹞常使 張貴妃 、 孔貴人 等八人夾坐, 江總 、 孔範 等十人預宴,號曰‘狎客’。先令八婦人襞采箋,製五言詩,十客一時繼和,遲則罰酒。” 唐 劉禹錫 《樂天寄憶舊遊因作報白君以答》詩:“酒酣襞牋飛逸韻,至今傳在人人口。” 宋 陸遊 《初到蜀州寄成都諸友》詩:“襞箋報與諸公道, 罨畫亭 邊第一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襞箋"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構成 "襞"本義指折疊衣物的動作,《說文解字》載:"襞,韏衣也",後引申為折疊紙張的行為。箋則特指精美信紙或詩稿,源自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後出現的書寫載體。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完整呈現古代文書創作的特殊形式。

二、權威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注釋:"襞箋指折疊信紙作書,亦指裁紙寫詩"。該詞既包含書信往來的實用功能,又承載文人雅士的創作儀式感。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該詞多見于唐宋詩詞場景。

三、文獻用例 李商隱《夜思》"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即為典型的襞箋之作。宋代《文房四譜·紙譜》記載:"凡詩箋必五色相宣,襞疊成卷",佐證其作為文學創作載體的特殊形制。

四、文化象征 該詞凝結着三重文化符號:文人交往的禮儀規範(折疊體現莊重)、詩歌創作的審美追求(精美箋紙承載藝術表達)、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合(造紙術發展催生新的文學形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十竹齋箋譜》實物,完整呈現古代襞箋的工藝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襞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典故兩方面綜合解析:

  1. 字義解析

    • 襞(bì):本義指折疊衣物形成的褶皺,引申為“折疊、裁開”的動作。在文學語境中,也指裁紙作畫或書寫的動作(如“襞箋”即裁紙為箋)。
    • 箋(jiān):原指狹長的小竹片,後演變為華貴的紙張,用于題詩、寫信或奏記。例如“花箋”“信箋”均指精美紙張。
  2. 曆史典故
    據《南史·陳紀下·後主》記載,南朝陳後主曾命宮中婦人“襞采箋,制五言詩”,即折疊彩紙并題詩,後與文臣唱和。這一典故表明,“襞箋”在古代是文人雅士創作詩文的常見形式,兼具裁紙與書寫的雙重動作。

  3. 引申含義
    結合字義與用法,“襞箋”可理解為折疊或裁紙以作詩文書畫,常與風雅集會、即興創作相關。例如唐代詩人李商隱《謝河東公和詩啟》中“襞箋獻賦”即指裁紙寫詩進獻。

注意:雖提供了具體典故,但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叱暗門被辭彩禮嘲弄澄高蹙趨搭當蹈兇打甚麼不緊殿喝東偷西摸都幙遁北敦長發斂非金屬分鍋高姿态觀客貫蝨箍紋蝦蟆泉韓非禾場壞隤護霜稽覈浄信九牛一毛卷迹矩彟客田口業窺覩連理木隆空馬背船脣漫野毛牦明燈墨竹亭裊亸嘔嘎飄洋航海謙虛謹慎起富齊年求代權彊上裁上清宮水蛭送放遡流窮源蹄氏觀罔辟無疆之休賢妻良母習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