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襞箋的意思、襞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襞箋的解釋

折紙作書。語出《南史·陳紀下·後主》:“﹝ 後主 ﹞常使 張貴妃 、 孔貴人 等八人夾坐, 江總 、 孔範 等十人預宴,號曰‘狎客’。先令八婦人襞采箋,製五言詩,十客一時繼和,遲則罰酒。” 唐 劉禹錫 《樂天寄憶舊遊因作報白君以答》詩:“酒酣襞牋飛逸韻,至今傳在人人口。” 宋 陸遊 《初到蜀州寄成都諸友》詩:“襞箋報與諸公道, 罨畫亭 邊第一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襞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典故兩方面綜合解析:

  1. 字義解析

    • 襞(bì):本義指折疊衣物形成的褶皺,引申為“折疊、裁開”的動作。在文學語境中,也指裁紙作畫或書寫的動作(如“襞箋”即裁紙為箋)。
    • 箋(jiān):原指狹長的小竹片,後演變為華貴的紙張,用于題詩、寫信或奏記。例如“花箋”“信箋”均指精美紙張。
  2. 曆史典故
    據《南史·陳紀下·後主》記載,南朝陳後主曾命宮中婦人“襞采箋,制五言詩”,即折疊彩紙并題詩,後與文臣唱和。這一典故表明,“襞箋”在古代是文人雅士創作詩文的常見形式,兼具裁紙與書寫的雙重動作。

  3. 引申含義
    結合字義與用法,“襞箋”可理解為折疊或裁紙以作詩文書畫,常與風雅集會、即興創作相關。例如唐代詩人李商隱《謝河東公和詩啟》中“襞箋獻賦”即指裁紙寫詩進獻。

注意:雖提供了具體典故,但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襞箋》這個詞源自于漢字,是一個比較少見的詞彙。它用來形容摺疊起來的紙,類似于信件或者手劄。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襞"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衣"和 "畐"。 - "襞"字一共包含17個筆畫。 來源: 《襞箋》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究,但可以推測它起源于古代文人的書信往來。過去,在沒有郵件系統和電子郵件的時代,人們通過紙質手劄進行書信交流,而這些手劄常常需要摺疊起來,變成類似信封的形狀。因此,“襞箋”一詞就用來形容這種被摺疊的紙張。 繁體: 《襞箋》這個詞的繁體字寫作「襞箋」。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可以将《襞箋》這個詞用繁體字「襞箋」寫成"襞箋"。 例句: 1. 他把信紙摺成了一張襞箋。 2. 我收到了他用襞箋寫的信。 組詞: - 箋紙 - 回執箋 - 紙襞 近義詞: 紙張、信紙、手劄 反義詞: 展開的、平整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