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 杜預 注:“湫,集也;底,滞也。”後以“湫閉”謂閉塞不通。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衰則反是,其人材如蟄墐戶,湫閉槁窳,所至而百物受其愴悢。”
“湫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閉塞不通”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本源出處
源自《左傳·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杜預注:“湫,集也;底,滞也。”意為事物因聚集、停滞而導緻阻塞不通的狀态。
引申含義
後以“湫閉”泛指閉塞、阻滞,多用于描述環境、氣機或社會狀态的壅塞不暢。例如清代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中形容衰世時,用“湫閉槁窳”比喻人才受困、萬物凋敝的景象。
字形結構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與“湫”的其他讀音(如jiǎo,意為低窪)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杜預注疏,或清代文獻中的用例。
湫閉(jiāo bì)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各種器物或空間被嚴密關閉、封閉的狀态。
湫閉的部首是水(氵),總計14個筆畫。
湫閉一詞是由“湫”和“閉”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湫”原本是指野獸藏匿的地方,表示隱蔽、幽暗,現在引申為“關閉”的意思;“閉”則是封閉、關閉的意思。因此,湫閉指的是所指的對象被封閉、關閉。
湫閉的繁體字形為「湫閉」。
在古代,湫閉的寫法與現代一緻。
1. 所有的窗戶都被湫閉得嚴嚴實實,屋内一片黑暗。
2. 飓風來襲時,港口的門被湫閉,以防止海水湧入。
相關的詞彙組合包括:湫寂、湫隱、開閉、封閉等。
近義詞包括:關閉、封鎖、封住、掩蓋等。
反義詞包括:敞開、打開、開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