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标明題號的書軸子。古書畫用卷子,卷端的棍杆為軸。 唐 韓愈 《與陳給事書》:“不敏之誅,無所逃避。不敢遂進,輒自疏其所以,并獻近所為《復志賦》已下十首為一卷,卷有标軸。”
(2).猶裝裱。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 王晉卿 家舊寳 徐處士 碧檻 《蜀葵圖》,但二幅。 晉卿 每歎闕其半,惜不滿也。 徽廟 默然,一旦訪得之,乃從 晉卿 借半圖。 晉卿 惟命,但謂 端 邸愛而欲得其祕爾。 徽廟 始命匠者标軸成全圖。”
标軸是漢語中具有多維度釋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标軸"由"标"與"軸"兩個語素構成。按《漢語大詞典》釋義,"标"本指樹梢,引申為标識、标準;"軸"原指車輪中心穿軸承重的圓柱體,後擴展為核心、樞紐之意。《說文解字注》載"軸所以持輪",其機械屬性奠定了後續引申基礎。
二、專業領域釋義
三、現代衍生用法 在計算機輔助設計領域,《工程制圖術語》擴展該詞為"三維坐标系中确定基準方向的軸線組合",包含X/Y/Z三軸正交系統。語言學研究中,《現代漢語語法信息詞典》将其作為分析句法結構的比喻概念,指代"句法框架中的核心成分"。
該詞義項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從單一到複合的發展規律,其專業釋義均建立在權威工具書及行業标準基礎之上。
“标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标明題號的書軸子
指古代書畫卷軸中用于标記題號的軸杆。古書畫常以卷子形式保存,卷端裝有棍杆作為軸,便于展開和收納。例如唐代韓愈在《與陳給事書》中提到“卷有标軸”,即指裝裱成卷的文獻帶有标軸。
裝裱工藝
指書畫的裝裱過程。宋代蔡絛《鐵圍山叢談》記載,宋徽宗曾命工匠通過“标軸”技術将殘畫補全,體現了裝裱修複的用途。
“标軸”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古籍中多指書畫裝裱,現代可引申為明确的标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文獻。
暗中傾軋傲霜百嶂忭忻不欺暗室冊拜差科頭稱任黜廢春碧出注翠采打圓台地陣闆鬥鹌鹑杜房度身坊酒改弦易轍剛峻高詞攻苦茹酸河龜嘩喧昒穆火艦绛麾撿括尖冷劍首一吷椒繁嗟來食禁制巨公開場凱旋而歸款逐逵泉龍樓鳳閣蘆扉墨菊鳥道乞骸骨清約權道穰穰上祭聲譽鵲起蜃浪身無分文師老兵破詩叟耍鬧嗣胤台教桃來李答未皇唯一無與比倫希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