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寇的意思、山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寇的解釋

舊時稱占山為王的強人。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自序》:“會黃巾盛於海嶽,山寇暴於 并 冀 ,乘勝轉攻,席卷而南。” 元 王恽 《西安道中》詩:“卻為近來山寇發,大明猶未撤關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山寇”是漢語中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均有體現,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山寇”指舊時占山為王的強人,通常用于描述盤踞在偏遠山區的盜賊或武裝團夥()。該詞由“山”(指偏僻山區)和“寇”(盜賊、侵略者)組成,字面意義為“山中的匪寇”。


二、詞源與演變

  1. 起源:最早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原指楚漢戰争時期劉邦與項羽對抗中的山賊()。
  2. 引申義:後擴展為泛指作惡多端、行為不法之人,甚至可指代外來侵略者(如杜甫詩句中的“西山寇盜”可能暗指吐蕃入侵)()。

三、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1. 三國時期:曹丕《典論·自序》提到“山寇暴於并冀”,反映東漢末年地方武裝割據的現象()。
  2. 元代:王恽《西安道中》詩雲“山寇發”,說明元代仍用此詞描述地方動亂()。

四、文學與詩歌中的意象

唐代詩人常以“山寇”暗喻外敵或叛亂勢力。例如:


五、總結

“山寇”一詞從具體的地理性匪盜(如《史記》案例)逐漸發展為廣義的貶義詞,可指代山賊、叛亂者或外敵。其用法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分析,常見于古代史書、政論及詩詞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山寇》的意思

《山寇》這個詞是指在山區活動、以搶掠為生的盜匪。他們經常在山間劫掠,是古代社會中一種犯罪團夥。

拆分部首和筆畫

《山寇》這個詞由部首“山”和“寇”組成。其中,“山”的拆分部首是“山”,它的筆畫是三畫;“寇”的拆分部首是“宀”,它的筆畫是宀+2。

來源

《山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山林地帶,這些地帶經常有匪徒出沒,以劫富濟貧或者尋求私利。他們以山地為根據地,迅速襲擊過路商旅,搶奪財物,是當時社會的嚴重問題。

繁體

《山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山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山寇》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在古代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形态。

例句

1. 古代山寇經常在山裡埋伏,襲擊過路行人。

2. 山寇們財貨載滿,離開後沒留下任何痕迹。

組詞

山寇區、山寇行動、山寇首領、山寇團夥

近義詞

山賊、山匪、山盜

反義詞

義士、守法者、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