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傾斜,倒向一邊。《儀禮·士喪禮》“綴足用燕幾” 漢 鄭玄 注:“綴,猶拘也。為将屨,恐其辟戾也。” 賈公彥 疏:“幾之兩頭皆有兩足,今豎用之,一頭以夾兩足,恐幾傾倒,故使禦者坐持之。”
"辟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漢語或特定語境,其含義可從字源和詞典釋義兩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核心釋義 指乖僻不正、違背常理的行為或性情。該詞強調偏離正道、不合常規的傾向,常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形容人性格古怪、行事悖謬,或指事物發展違背常理。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10卷第112頁。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來源:《說文解字注》(許慎著,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辟,開也。引申為凡袤除之稱。"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主編,中華書局,2000年)"戾"字條釋義。
三、經典文獻用例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有"辟戾無親"的描述(具體篇章存在不同傳本差異),用以批評行為不合禮法、性情孤僻難以親近之人。此例印證了該詞"乖僻不正"的核心含義。
來源:《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1990年)相關注釋。
四、近義詞辨析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乖僻"條。
來源:同上,《現代漢語詞典》"暴戾"條。
“辟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辟戾(pì lì):指物體傾斜、倒向一側的狀态。這一含義源于古代禮儀文獻中對器物擺放方式的描述。
該詞最早見于《儀禮·士喪禮》:“綴足用燕幾。”漢代鄭玄注解時提到:“綴,猶拘也。為将屦,恐其辟戾也。”此處指用燕幾(一種矮桌)固定逝者雙足時,需防止其因傾斜而傾倒。賈公彥進一步疏解:“幾之兩頭皆有兩足,今豎用之,一頭以夾兩足,恐幾傾倒,故使禦者坐持之。”
“辟”在詞中讀作“pì”,通“僻”,有“偏斜”之意;“戾”本意為乖張,此處引申為“歪斜”。兩字組合強調物體偏離正常位置的狀态,多用于描述古代喪葬儀式中器物的擺放。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訓诂學領域。其近義詞包括“傾斜”“歪倒”,但語境多限于特定曆史場景的還原分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儀禮》原文及漢代注疏文獻。
稗說謗辱包漿碑學波駭長生祿位傳訊慈保大建得分點璧東鳴西應發策決科風蟲幹糧鈎裂漢字宏贍煥若話說火炭子呼天叩地奸私嬌嬌滴滴借花獻佛節料錢劫帥激溜濟美酒炙課錢鐳療廉鲠靈水林海雪原橹聲髦兒戲毛重明恕霓裳舞皮衣潛輝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邛邛岠虛儴佉埽星生齒手巾把屬詞舒卷説家爍石流金透遞違咈鄉亭小便池曉慧孝絹銷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