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羅縠的意思、羅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羅縠的解釋

一種疏細的絲織品。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燕丹子》卷下:“羅縠單衣,可掣而絶;八尺屏風,可超而越。”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蘇州 以黃草心織布,色白而細,幾若羅縠。”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又如五色羅縠,織花盈匹,裁為少姬之襦宜矣。”按,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羅縠,似羅而疏、似紗而密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羅縠(luó hú)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複合詞,專指古代絲織物的類别。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羅”為質地輕薄透孔的絲織物,以絞經組織形成網紋為特征;“縠”讀作hú,指表面起绉紋的紗類織物,因織造時經緯線撚向相反而形成凹凸肌理。

從《說文解字》溯源,“羅”本義為捕鳥的網,引申指網眼狀織物,段玉裁注:“羅,絲織物之疏者。”印證其透孔特性;“縠”在《釋名·釋采帛》中解作“紗也,其形縠縠然”,形容織物表面如粟粒的皺紋效果。二者組合後,“羅縠”特指兼具透孔與绉紋雙重工藝的高級絲織品,常見于漢代貴族服飾,如《後漢書·輿服志》載“公主、貴人以上皆深衣制,羅縠單衣”。

在中國古代紡織技術體系中,羅縠制作需經“提花”與“強撚”兩道特殊工藝:前者通過提綜裝置織造網孔,後者依靠高撚度紗線自然回縮形成绉紋,這種複合工藝體現了中國古代絲織技藝的高度成就。故宮博物院藏明代绛色羅縠殘片實物顯示,其經緯密度達每厘米80×20根,證實古代文獻中“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羅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一種精細的絲織品,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質地與工藝特點

  1. 材質特性
    根據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描述,羅縠“似羅而疏,似紗而密”,即兼具羅的提花結構和紗的細密質地,屬于中高端絲織品。
  2. 工藝分類
    宋代文獻提到“熟線羅”“花素羅”等品種,可能通過染色、織金等工藝進一步加工,凸顯其華貴。

三、曆史文獻與用途

  1. 早期記載
    漢代《吳越春秋》記載越國用羅縠制作服飾,用于禮儀場合;《燕丹子》提到其質地輕薄,可“掣而絕”,說明其纖細。
  2. 文化象征
    三國時期曹植《洛神賦》以“羅衣璀璨”形容神女服飾,唐代杜甫、王維等詩人亦在作品中提及羅縠,反映其作為奢華衣料的地位。
  3. 宮廷與民間使用
    明代宮廷規定特定季節穿羅衣,民間小說如《金瓶梅》中羅縠用于衫、裙等服飾,可見其普及性。

四、相關延伸

總結來看,“羅縠”是古代高檔絲織品的代表,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常見于文獻與文物中,反映了中國傳統紡織技藝的高度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

百星不如一月班主任辨惑标峻不并不義之財傳飯春婦湊巴顇蹙刀匕短提铳堕混飄茵發售沨沨奉如神明佛桑歌堂貫系過斛檢察長降箕繭衣郊特結胎階緒積慮泾濁渭清金梁久闊擊鐘鼎食開詞扣子臉霞靈俗俚諺騾馱馬融帳貉一丘牛毛雨排窠品俗貧友齊打夥兒親子窮昊取诎楉榴沙橘上表省睡死胎綏旍索笑添都尾期蝦兵先農壇小微小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