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罗縠的意思、罗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罗縠的解释

一种疏细的丝织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饰以罗縠,教以容步。”《燕丹子》卷下:“罗縠单衣,可掣而絶;八尺屏风,可超而越。”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苏州 以黄草心织布,色白而细,几若罗縠。”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又如五色罗縠,织花盈匹,裁为少姬之襦宜矣。”按,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罗縠,似罗而疏、似纱而密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罗縠(luó hú)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专指古代丝织物的类别。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罗”为质地轻薄透孔的丝织物,以绞经组织形成网纹为特征;“縠”读作hú,指表面起绉纹的纱类织物,因织造时经纬线捻向相反而形成凹凸肌理。

从《说文解字》溯源,“罗”本义为捕鸟的网,引申指网眼状织物,段玉裁注:“罗,丝织物之疏者。”印证其透孔特性;“縠”在《释名·释采帛》中解作“纱也,其形縠縠然”,形容织物表面如粟粒的皱纹效果。二者组合后,“罗縠”特指兼具透孔与绉纹双重工艺的高级丝织品,常见于汉代贵族服饰,如《后汉书·舆服志》载“公主、贵人以上皆深衣制,罗縠单衣”。

在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中,罗縠制作需经“提花”与“强捻”两道特殊工艺:前者通过提综装置织造网孔,后者依靠高捻度纱线自然回缩形成绉纹,这种复合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高度成就。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绛色罗縠残片实物显示,其经纬密度达每厘米80×20根,证实古代文献中“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罗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一种精细的丝织品,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质地与工艺特点

  1. 材质特性
    根据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描述,罗縠“似罗而疏,似纱而密”,即兼具罗的提花结构和纱的细密质地,属于中高端丝织品。
  2. 工艺分类
    宋代文献提到“熟线罗”“花素罗”等品种,可能通过染色、织金等工艺进一步加工,凸显其华贵。

三、历史文献与用途

  1. 早期记载
    汉代《吴越春秋》记载越国用罗縠制作服饰,用于礼仪场合;《燕丹子》提到其质地轻薄,可“掣而绝”,说明其纤细。
  2. 文化象征
    三国时期曹植《洛神赋》以“罗衣璀璨”形容神女服饰,唐代杜甫、王维等诗人亦在作品中提及罗縠,反映其作为奢华衣料的地位。
  3. 宫廷与民间使用
    明代宫廷规定特定季节穿罗衣,民间小说如《金瓶梅》中罗縠用于衫、裙等服饰,可见其普及性。

四、相关延伸

总结来看,“罗縠”是古代高档丝织品的代表,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常见于文献与文物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纺织技艺的高度发展。

别人正在浏览...

白洑白眊暴残包容卑恭边郡播罗丝持生辞拒存思错喉当道刀箭多早晚伐兵樊槻废丧风棹赶礼癏官固常寒房嗨子戏胡姬僭诈聚族而居口刬瞉霿懒学捞缯凉旷胪唱磨濯匿窜浓艳澎湃仟仟千丈镜凄断起例青轩杉子声声口口神君市郊手刺手巧死没堆算缗胎养田时听众望文生训逶迟微雕闲都笑脱颐械解西眉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