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旍的意思、綏旍的詳細解釋
綏旍的解釋
見“ 綏旌 ”。
詞語分解
- 綏的解釋 綏 (綏) í 安撫:綏撫。綏遠。綏集(安撫和籠絡)。綏靖(安撫使平靜)。 安好:順頌台綏(舊時書信用語)。 古代指登車時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旍的解釋 旍 ī 古同“旌”。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綏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旗幟或儀仗,其核心含義與“安撫”、“安定”和“旌旗”相關。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 字義分解
-
綏 (suí):
- 本義:指登車時用以拉手的繩索。《說文解字》:“綏,車中把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安之稱。”
- 核心引申義:安撫、安定、使平靜。這是“綏”最常用和核心的含義。例如《詩經·小雅·鴛鴦》:“君子萬年,福祿綏之。”毛傳:“綏,安也。”(來源:《說文解字注》、《詩經》毛傳)
- 其他引申義:退軍、臨陣退卻(如“綏靖”一詞的部分含義);安好(舊時書信結尾問候語,如“台綏”、“近綏”)。
-
旍 (jīng):
- 本義:同“旌”。指古代一種用牦牛尾或五色羽毛裝飾竿頭的旗幟。《說文解字》:“旌,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士卒也。”(來源:《說文解字》)
- 核心含義:旗幟的通稱,特指有裝飾的旗幟。在古代,“旌”常用于指揮、标識身份或號令。
二、 詞義合成:“綏旍”
将“綏”與“旍”組合成詞“綏旍”,其含義并非兩個字的簡單相加,而是有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
- 核心含義:指一種象征“安撫”、“安定”或用于“綏靖”場合的旗幟。
- 具體用途:
- 帝王或高級官員儀仗:在古代帝王或高官的車駕儀仗中,“綏旍”是其中一種旗幟。它象征着統治者的威儀以及其安撫四方、安定天下的職責與意願。例如,在描述帝王出行儀仗時,會提到“鸾旗”、“綏旍”等。
- 象征意義:這面旗幟本身即是一個象征符號,代表着和平、招撫、安定邦國的意圖。持有或展示“綏旍”,意在宣示其行為或政策是出于安撫、安定而非征伐。
- 與“綏旌”的關系:“綏旍”常與“綏旌”混用或視為同義。“旌”本身就是旗幟的一種,“綏旌”同樣指用于安撫、安定之意的旗幟。例如《禮記·曲禮上》:“武車綏旌,德車結旌。”鄭玄注:“綏旌,謂舒散其旌旗。”這裡“綏旌”指武車(戰車)在非戰時或表示和平意圖時,讓旌旗舒展下垂的狀态,以示無戰意、求安定。(來源:《禮記》鄭玄注)
三、 總結
“綏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特指古代儀仗中象征安撫、安定、和平的旗幟。它主要用于帝王或高級官員的車駕儀仗,其核心功能在于宣示統治者的綏靖之意和安定天下的職責。該詞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視“文治”、“德化”、“安撫”的理念,通過具體的器物(旗幟)來傳達抽象的政治意圖。其含義與“綏旌”相通。
網絡擴展解釋
“綏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 “綏旍”同“綏旌”,指垂旒舒展的旗幡,多用于軍事場景,象征軍隊的威儀和安定。其中“綏”意為安定、安撫,“旍”是“旌”的異體字,指旗幟。
2.詞源與古籍引證
- 出自《禮記·曲禮上》:“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鄭玄注:“綏,謂垂舒之也。”意為戰車上的旗幟垂展,以顯威武。
- 南朝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也提到“綏旍卷悠悠之斾”,進一步佐證其與旗幟舒展相關的意象。
3.結構與用法
- 綏:左右結構,本義為登車時手挽的繩索,引申為安撫、安好(如“綏撫”“順頌台綏”)。
- 旍:同“旌”,指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幟,常用于儀仗或軍事。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事或禮儀場合,如戰車上的旗幟垂展狀态,體現威嚴與秩序。
“綏旍”是“綏旌”的異體寫法,指古代垂舒的旗幟,常見于典籍中,用于象征軍隊的威儀或禮儀規範。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及南朝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裡暴卒便好道策檄成衰陳戎沖勁兒從然待盡到地飛溢逢接凫伏負袟隔距功令工農業鼓撥詭谲無行還都合當紅帽子讙朱會垓進港警守九疑仙人镌説抗烈科杖空餘鹍鲸煉力聆音察理六籍醁酒馬齒徒長昴星冥贶囊螢南柯夢腦脹喏喏蟠桃嘉會散阙韶粉勝兵筮龜師教書子肆覽訴法桃棓條悉屯居維語誣劾仙官嘯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