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讨論天象。《梁書·儒林傳·崔靈恩》:“先是儒者論天,互執渾、蓋二義,論蓋不合於渾,論渾不合於蓋。”
(2).相傳 孔子 東遊,見兩小兒辯論。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雙方各持其理,連 孔子 也不能決斷。事見《列子·湯問》。後遂用為典故,以“論天”形容兒童聰敏。 北周 庾信 《傷王司徒褒》詩:“青衿已對日,童子即論天。”
“論天”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個層面的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讨論天象或宇宙自然
指探讨天文、天氣等自然現象或宇宙規律。例如《梁書·儒林傳》中記載古人關于“渾天說”與“蓋天說”的辯論。該用法強調學術或哲學層面的探讨,如:“儒者論天,互執渾、蓋二義”(《梁書》)。
廣義的哲理讨論
可引申為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思考,如《查字典》解釋的“讨論宇宙間事物”。
源自《列子·湯問》中“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孔子見兩孩童争論太陽遠近,各執一詞卻邏輯清晰,最終孔子也無法決斷。後以“論天”形容孩童聰慧機敏。
文學用例:
北周庾信《傷王司徒褒》詩雲:“青衿已對日,童子即論天”,即以孩童辯論日遠近的典故,暗喻少年才智。
《論天》一詞是指對天空、宇宙及其現象進行探讨和研究的意思。天在這裡不僅僅是指藍天白雲,還包括宇宙萬物的存在和運行規律。
《論天》一詞的部首為日,總共有四筆。
《論天》起源于古代漢語,在早期的文獻中已有使用。在繁體字中, 《論天》可寫作「論天」。
在古代漢字中,天的寫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寫作「夭」,表示天空和自然界;另一種是寫作「宀」與「一」的結合,表示天、上帝、宇宙。
1. 衆人齊聚一堂,暢談《論天》之大道理。
2. 他在這本書中詳細地研究了《論天》的内涵。
1. 天文學:指研究天體運行、天象現象的科學學科。
2. 天空:指地球上方的大氣層和無雲的天氣。
3. 天體:指廣義上宇宙中的各種天空物體。
1. 天地:指整個宇宙及其中的物質和空間。
2. 天空:指地球上方的大氣層和無雲的天氣。
地:指地球上陸地或與陸地相對的水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