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悔恡 ”。1.災禍。《易·繫辭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東方朔》:“ 文帝 時政頗遺失,皆所謂悔恡小疵耶。” 唐 杜甫 《送李校書》詩:“每愁悔吝作,如覺天地窄。” 清 黃景仁 《閑居》詩:“名象實易玩,悔吝虛已消。”
(2).悔恨。《後漢書·馬援傳》:“出征 交阯 ,土多瘴氣, 援 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釋争》:“若然者,悔恡存于聲色,夫何顯争之有哉!” 唐 李鹹用 《猛虎行》:“須知《易水歌》,至死無悔吝。” 明 唐順之 《與董後峰憲副書》:“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禪家所謂猢孫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3).謂追悔顧惜。 唐 司空圖 《疑經》:“縱天王制用失節,多取於諸侯,如欲垂誡,即書於 周 史可矣;若書於諸侯之史,是悔恡其貨而侮王命也。”
“悔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理解:
災禍
源于《周易·系辭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指因過失或憂患引發的禍患征兆。例如唐代杜甫詩句“每愁悔吝作,如覺天地窄”即用此意。
悔恨
強調因過錯産生的内心懊悔,如《後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出征時“無悔吝之心”,指無後悔之意。
追悔顧惜
指事後既後悔又心存糾結的狀态,如唐代司空圖所述“悔吝存于聲色”。
在《周易》體系中,“悔吝”介于吉兇之間,代表可通過主觀修正改變結果的小瑕疵。如六爻關系中,得位、居中則吉;失位則現憂虞之象,需通過“悔”調整以避兇趨吉。
《悔吝》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指對自己的過失或貪心感到後悔,而又不肯放下身段或舍棄。它有時也可以描述一個人因為過于節儉而限制自己的享受,甚至拒絕給予幫助與慷慨。
《悔吝》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心字旁,右邊的是口字旁。心字旁代表心思感情,而口字旁代表言談。總共有15個筆畫,其中心字旁占了6個筆畫,口字旁占了9個筆畫。
《悔吝》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的一句話:“拂文德,兇”,意為拂去美德會帶來不祥。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并被廣泛使用。在繁體字中,《悔吝》的寫法依然是「悔吝」,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悔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舊字形是「悔」字兩邊各有一個心字旁,中間是口字旁,“口”字旁的上部呈弧形。吝字的舊字形是「吝」字兩邊也各有一個心字旁,中間是口字旁,整體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
1. 我深感悔吝,後悔沒有奮發努力的決心。
2. 他悔吝地閉嘴,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
組詞:悔過自新、懊悔、後悔不已。
近義詞:後悔、懊悔、懊喪。
反義詞:知足、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