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問撫恤。 宋 司馬光 《論橫山疏》:“及 真宗 即位,會 繼遷 為 羅潘友 所殺, 真宗 因洗滌其罪,弔撫其孤,賜之節鉞,使長不毛之地。”
吊撫(diào f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單字本義及曆史語境綜合理解:
吊(diào)
本義為“慰問喪家或遭遇不幸者”,引申為“哀悼、憐憫”。如《說文解字》釋:“吊,問終也。”指對逝者的哀悼關懷。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撫(fǔ)
本義為“用手輕按、安撫”,引申為“體恤、救濟”。如《左傳·文公十二年》載:“撫民以恩”,強調以仁德安撫百姓。
來源:《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整理本)。
“吊撫”為同義複合詞,指對受災或遭遇不幸者進行慰問與救濟,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統治者或官吏安撫災民的行動。其核心包含雙重行為:
例證: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八曰吊禮。”鄭玄注:“吊,謂吊撫災患。”
此例中,“吊撫”明确指向國家荒政制度中對災民的系統性救濟措施。
來源:《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在傳統政治倫理中,“吊撫”體現“仁政”思想,如《孟子·梁惠王下》主張“憂民之憂”,要求統治者主動體察民瘼。曆代史書(如《漢書·食貨志》)記載的“遣使吊撫饑民”,均強調通過物質援助(如發放糧種、減免賦稅)與精神關懷(如祭祀禳災)穩定社會秩序。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現代漢語中,“吊撫”一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研究古代制度或文言的學術語境。其含義可類比為“救災恤患”或“人道主義援助”,但更強調官方主導的、制度化的救濟行為。
例證:
研究文獻中表述:“明代荒政中的吊撫措施,包含蠲免田賦、設粥廠赈饑等。”(《中國災害志·明代卷》)
來源:《中國災害志》編纂委員會(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
“吊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吊撫(拼音:diào fǔ)指存問撫恤,即對遭遇不幸或困境的人進行慰問和救濟。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強調對受難者的關懷與安撫。
詞義解析
曆史用例
宋代司馬光在《論橫山疏》中提到:“真宗因洗滌其罪,弔撫其孤,賜之節鉞,使長不毛之地。”,描述宋真宗對罪臣後代的寬恕與撫恤。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論橫山疏》原文或古代漢語詞典。
保丁寶賄摽題車雷抽象聰明一世笛竹方天戟豐神綽約夠損的汗漬哈昔泥橫吏宏略後盾厚古薄今黃卷幼婦唿喇蹇厄簡禮僭虐緘怨澆駁鋸工峻責侉比曠士覽勝良善連一不二禮陳龍章鳳篆瞑氛泌尿系統凝和平常憑轼結轍淺窳輕疎邛關窮鳥入懷齊聲秋莊稼榮近三尺令三達德勢沙霜草屬毛離裡私視歲節夙興土地稅衛仗文件污聞巫雲楚雨先儒銷委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