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迎祥除災的祭禮。侯,通“ 候 ”。迎。《周禮·春官·小祝》:“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禱祠之祝號,以祈福祥,順豐年,逆時雨,寧風旱,彌烖兵,遠辠疾。” 鄭玄 注:“侯之言候也,候嘉慶祈福祥之屬。禳,禳卻兇咎、寧風旱之屬。”一說侯禳者,候四時惡氣禳去之。見《周禮·夏官·小子》“凡沉辜侯禳,飾其牲”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說。
“侯禳”是古代中國祭祀活動中的專用術語,主要包含祈福與消災的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總結來看,“侯禳”是古代結合自然觀測與宗教儀式的複合型祭祀,體現了先民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調和努力。如需更深入考據,可查閱《周禮》原文及漢代注疏。
《侯禳》是一個漢字詞語,下面将對其詞義、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簡要介紹。
《侯禳》是一個動詞詞語,意指迎神驅邪、祈求神明保佑來驅除災難、災禍。此詞一般用于古代的宮廷儀式和祭祀活動中。
《侯禳》的部首是“人”,屬于六筆畫的漢字。人字部分表示的是字義的人物部分,後面的部分表示的是字義的其他部分。
《侯禳》一詞來源于古代禮制,《周禮·天官·大宗伯》中記載了“侯禳民”。 在繁體字中,《侯禳》的寫法為「侯」和「禳」。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可以寫作「喉」和「祛」。雖然字形不同,但與「侯禳」的詞義相同。
1. 他們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儀式來侯禳災難。 2. 在宮廷中,侯禳儀式的規模非常龐大。 3. 下雨天,人們會進行侯禳儀式祈求晴天。
侯寵、禳除、禳災、禳祥
避邪、驅邪、祈福
引禍、招禍、召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