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戮人。受過刑罰的罪人。《莊子·大宗師》:“ 孔子 曰:‘ 丘 ,天之戮民也。’” 成玄英 疏:“刑戮之人也。”《管子·立政》:“刑餘戮民,不敢服絻,不敢畜連乘車。”
(2).指受壓迫、殘害的人。 章炳麟 《************解》:“念烝民之同柢,豈彼回部當為戮民?” 梁啟超 《新民說》第十一節:“嗚呼! 中國 人之為戮民久矣!天戮之,人戮之,暴君戮之,污吏戮之,異族戮之。”
"戮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古籍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三個層面進行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遭受刑罰或被處死的人,引申為罪人或因罪受辱者。其中“戮”本義為殺戮、懲罰,“民”指人,組合後特指因罪過而受刑戮之人。
二、字源與古籍依據
“戮”的本義
據《說文解字》載:“戮,殺也。從戈,翏聲。”其本義為斬殺,後擴展至刑罰、羞辱等義。如《廣韻》:“戮,力竹切,刑戮。”
來源:《說文解字》(東漢·許慎)、《廣韻》(宋代官修韻書)
古代文獻用例
“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此處“戮民”指受世俗禮法束縛而違背自然本性之人,暗含“受精神刑罰者”的哲學隱喻。
“明君求善而賞之,求奸而誅之,其得之一也。故以善聞之者,以說善同于上者也;以奸聞之者,以惡奸同于上者也。此宜賞譽之所及也。若以奸聞之而誅之,是戮民也。” 此處指被錯誤刑罰的無辜者。
來源:先秦諸子典籍《莊子》《韓非子》
三、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
戮民:指受刑戮的人;罪人。
示例引《史記·貨殖列傳》:“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博戲,惡業也,而桓發用富……此皆誠壹之所緻。由是觀之,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萬者乃與王者同樂。豈所謂‘素封’者邪?非也?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發,猶是曹沫之盟,豈足道哉!此皆劫戮之民也。”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四、引申與哲學意涵
在道家思想中,“戮民”被賦予更深層的哲學含義。如《莊子》以“天之戮民”喻指被社會規範異化、喪失自然本性之人,強調精神層面的自我束縛與懲罰,超越字面的肉體刑戮之義。
“戮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受過刑罰的罪人
指因犯罪受刑之人,如《莊子·大宗師》中孔子自稱“丘,天之戮民也”,成玄英注解為“刑戮之人也”。
《管子·立政》也提到“刑餘戮民”不得享受某些權利,印證其與刑罰的關聯。
受壓迫、殘害的群體
近代學者如章炳麟、梁啟超在著作中引申為被壓迫者,例如章炳麟稱“回部當為戮民”,暗指受不公對待的民衆。
該詞兼具“刑罰罪人”的客觀身份與“被壓迫者”的引申義,需根據語境區分。例如《莊子》強調個體與天命的沖突,而近代用法更側重社會壓迫的批判。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莊子》相關注釋文獻。
按試壁帶鼻根避衰慚荷産後饬歸瞅見棰辔大廟單癱達窮電斷對火奉贽告勑臯禽耕者有其田挂榻號碼靜脈壓京秩勁節浚壑口斂冷嗖嗖立案涼花蓼蟲忘辛輘輷禮誦鹵鹽茫惚蟒袍旄麾邈永摩翫磨磚木槽馬嫟稱萍虀拳棒日暈山陰夜雪盛戚盛日實學侍燕詩友碩策四其禦史松風石太簇太公萎靡畏隹文移沃灑無隙可乘協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