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名。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唐朝上》:“天下一統, 西域 大宛 ,歲有來獻,詔於北地置羣牧,筋骨行步,久而方全,調習之能,逸異并至,骨力追風,毛彩照地,不可名狀,號木槽馬。”
“木槽馬”一詞的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分析:
基本釋義
根據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記載,木槽馬是唐代由西域大宛國進貢的良馬。這些馬匹在北方牧地經過長期調養訓練後,展現出筋骨強健、毛色鮮亮的特點,被唐王朝稱為“木槽馬”()。
名稱來源
“木槽”可能指飼養馬匹的木制槽具,代指官方牧場的規範化管理。史載唐朝為統一訓練西域貢馬,特設牧群管理機構,通過系統調教使馬匹適應中原環境,最終形成“骨力追風,毛彩照地”的優質戰馬()。
引申含義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該詞衍生為成語,比喻粗魯不文明的行為,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文獻,可能是現代語言演變中的誤用或新解,需謹慎參考()。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曆代名畫記》原文或唐代畜牧史相關專著,以獲取更準确的曆史背景。
《木槽馬》是指古代用木頭制作的馬槽,用來喂養馬匹的器具。馬槽通常由一塊長方形的木闆制成,中間凹陷,用來盛放草料和飼料。馬匹在木槽旁邊吃飯可以更為方便,也能保證飼料的不會被丢落。
《木槽馬》這個詞的部首是木字旁(木)和馬字旁(馬),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木槽馬》這個詞源于古代農耕社會中的農業生産。由于馬匹在耕地和運輸中的重要性,農民們制作出了木槽馬來喂養馬匹,以保證它們有足夠的能量完成各項任務。這個詞通過描述馬槽的制作和用途,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馬字旁,形成了一個可以清晰理解的詞彙。
《木槽馬》的繁體字為「木槽馬」。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木槽馬」這個詞的部首「木」有時候會寫成「艹」,表示其中所盛放的飼料或植物。而「馬」則多數保持現在的寫法。
1. 農民為了方便喂養馬匹,制作了堅固的木槽馬。
2. 馬匹在木槽馬旁邊用力地吃着新鮮的草料。
組詞:木槽、馬匹、飼料、喂養。
近義詞:馬槽、馬槽桶、馬槽器。
反義詞:鐵槽、石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