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旄麾的意思、旄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旄麾的解釋

(1).即旌麾。帥旗。《三國志·吳志·吳主權傳》“是時 曹公 新得 表 衆,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 權 迎之” 裴松之 注引《江表傳》載 三國 魏 曹操 與 孫權 書:“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 劉琮 束手。”

(2).泛指旗幟。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闔廟旋艫,祥飈送颿,旗纛旄麾,飛揚晻藹。”參見“ 旌麾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旄麾是古代漢語中表示軍事指揮權的複合名詞,由“旄”和“麾”兩個部分組成。《漢語大詞典》記載,“旄”原指牦牛尾,古代常作為裝飾物用于旗幟頂端,象征權威;《說文解字注》解釋“麾”為“旌旗之屬,所以指麾也”,即指揮軍隊的旗子。兩字結合後,“旄麾”特指以牦牛尾裝飾的軍旗,是古代将領發號施令的重要器物,如《三國志·魏書》中曹操“親秉旄麾”即指其親自執掌兵權。

從詞源結構看,“旄”為形聲字,從㫃從毛,強調旗幟材質;“麾”從毛從手,體現揮動旗幟的動作。古代文獻中,旄麾常與“節钺”并用,如《後漢書》記載将領“持節钺,擁旄麾”,表明其統率軍隊的合法性。唐代以後,隨着軍事制度演變,該詞逐漸被“帥旗”“令旗”等更通俗的詞彙取代,但仍保留在詩詞典故中,如李白《塞下曲》的“旄頭滅,麾下驕”。

主要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史》(中華書局,2001年)。

網絡擴展解釋

“旄麾”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2. 引證與用法

3. 結構與文化内涵

總結
“旄麾”一詞兼具具體與抽象意義,既特指帥旗,又擴展為旗幟統稱,反映了古代軍事與禮儀文化的結合。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百戰扳絙亳王襯資琮琮打鼾單心翿旌道丈垌田風燭殘年黼蔀黻紀附及桴應貴僚滉樣華絲魂飛魄散奬叙季代饑焰中燒捐館舍據凡俊郎局任恪守不渝寬洪大度榔杭惏索斂榇梁子劆洗靈雛留壁六晉綿甲明玕拿雲握霧泥銀叛換抛臉青城門清江引卿皂求和軀幹如簧弱足商氣升高繩妓識裁屍啟試身邃業歎訝痛哭僞飾悟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