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避災。《三國志·魏志·陳群傳》:“二宮上下,皆悉俱東,舉朝大小,莫不驚怪。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於便處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避衰,謂五行之氣,有王有衰,徙舍以避之也。今人謂之避災。”
“避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避衰”意為躲避災害,核心含義與“避災”相通。該詞由“避”(躲避、防止)和“衰”(衰弱、衰退)組成,指通過遷移居所或改變行為來避開五行衰敗之氣帶來的災禍。
古人認為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氣有“王”(旺盛)與“衰”(衰弱)的周期變化,衰氣可能引發災禍。通過遷移居所或調整行為避開衰氣,是古代一種趨吉避兇的習俗。
現代語境中,“避衰”偶見于文學或口語,如“借白天不醒去逃避衰老”,但這類用法屬于引申或比喻,并非傳統詞義。
“避衰”是古代基于五行觀念産生的行為策略,強調通過主動調整環境或行動來規避災禍。其含義在曆史文獻中明确,現代使用需注意語境差異。
避衰是一個動詞,意為避免不幸或災禍。它由兩個部首組成:
1. 衣部,讀音為“yī”,意為衣服或隱藏。
2. 止部,讀音為“zhǐ”,意為停止或腳步。
避衰的字形結構包含10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兵法和蔔筮文化中。人們相信通過避開不幸的迹象或預兆可以避免災禍的發生。
在繁體字中,避衰的寫法為「避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避衰是用象形字「辰」加上衣部和止部組成的。辰代表日子的早晨,衣部表示遮蔽,止部表示腳步。
以下是使用避衰的例句:
1. 他常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天氣預報,以便避衰。
2. 我們必須避衰防患,提前做好準備。
一些常見的組詞包括:
1. 避免:意為防止或回避。
2. 避險:意為避免危險。
一些近義詞包括:
1. 避禍:意為避免災禍。
2. 規避:意為回避或逃避。
一些反義詞包括:
1. 面臨:意為遭受或面對。
2. 迎接:意為迎接或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