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reat-grandfather] 〈方〉∶曾祖父
(2) [grandfather]∶祖父
候太公太母起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father]∶父親,也用來尊稱别人的父親
(4) [greatly esteemed elder]∶對老者尊稱
(1).古代稱父或尊稱他人之父。《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五日一朝 太公 ,如家人父子禮。”《後漢書·袁譚傳》:“然孤與太公,志同願等。” 李賢 注:“言太公者尊之,謂 紹 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親 匡太公 在房裡已聽見兒子回來了。”
(2).稱祖父。 清 以來亦稱曾祖為太公。《後漢書·李燮傳》:“ 李氏 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李賢 注:“太公謂祖父 郃 也。”
(3).對老者的尊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太公》:“今人既呼祖曰公,則呼曾祖為太公。”
(4).即 太公望 呂尚 。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來的卻是 張太公 呵!”《水浒傳》第三七回:“你且在這裡少待,等我入去報知莊主太公。”
(5).複姓。 春秋 有 太公任 。見《莊子·山木》。《國語·魯語上》:“夫 齊 棄 太公 之法而觀民於社。” 韋昭 注:“ 太公 , 齊 始祖 太公望 也。”《韓非子·喻老》:“ 文王 舉 太公 於 渭 濱者,貴之也。” 漢 東方朔 《答客難》:“ 太公 體行仁義。”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駕》:“金鰲上鈎,金鰲上鈎,好似 太公 一釣,享國千秋。”
“太公”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方言中多指曾祖父,曆史文獻中常指祖父或姜太公,尊稱用法則廣泛適用于長輩或老者。更多細節可參考《史記》《左忠毅公逸事》等文獻。
太公是一個中文詞彙,主要指的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智者、文化名人、政治家或經濟學家。他們通常被追念為英雄人物,對國家和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
太公的拆分部首是大,并且有3畫。
太公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文公十四年》中,指的是周朝時期的智者、賢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太公一詞多指周朝的政治家伯益,孔子稱伯益為“太公望”,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
太公的繁體字為「太公」。
在古時候,太公的漢字寫作「太公」。
1. 孔子拜訪太公墓,深感太公的偉大胸懷。 2. 這位太公在政治上有很高的智慧和見解。
太公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如太公釣魚、太公望、太公山等。
太公的近義詞包括賢人、智者、政治家、偉人等。
太公的反義詞可以是愚人、庸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